新重庆·老地名丨重庆高新区——走马

热点 192 0

走马

新重庆·老地名丨重庆高新区——走马

走马镇在明代中叶就形成集市,因其是成渝交通线路上重要的驿道,占据着“一脚踏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为它带来了历史上的繁荣。历史上过往的客商、力夫都要在此歇一宿,究其原因在于,凡从重庆出发到成都的商客跋山涉水几十里路,到此地时天色已晚,夜里不安全,必须歇歇脚,次日才继续赶路。


“走马镇”名字的来历,最普遍的说法是,由于古镇位于一山岗而得名,山岗形似奔马,故名“走马”。


也有另一种说法,相传走马镇以前出了两个举人,因替养父母洗脱冤案,他们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为表彰两个举人的孝道,下令凡进入两个举人故乡的,文官下轿步行,武将下马牵马而过,“走马”之名就是根据武将下马牵马走过而得来的。同样是传说,也有人坚持“走马”的名字是因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赵云曾在此驻军,此地为赵云将军操练马军的地方故名“走马”。


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即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由于“走马”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阅历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创作和讲述的故事显示出某些特点:内容庞杂、类型多样,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和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走马古镇落脚歇息,聚在一起讲述天南海北的故事传说,相互交流异地的见闻趣事。经赶马人加工,口耳相传,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在该镇采录到的民间故事目录达10915条,记录完成数达9714则,另外还采集到民间歌谣3000余首、谚语4000余条,歇后语和俗语等4000余条。全镇民间故事家共316人,其中能讲1000则以上故事的有2人,能讲500至1000则的有3人,能讲200至500则的有10人。1990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


走马除了故事多,茶馆也随处可见。奔波了一天,到茶馆点上一杯盖碗花茶,滚烫的开水顺着长嘴铜壶冲入杯中,芳香四溢。喝上一口,拂去一天的劳累。走马不靠水源,千百年来却有不少古井,如大水井、文家井、八角井、祝家井、田家老井等。最古老的是八角井,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在茶馆里喝杯茶,听段民间走马故事,还可以听听戏。曾经的经济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走马”一个小场镇,单戏楼就有三座,由此可见走马镇昔日的繁华盛况。


2005年,走马镇口传文学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2月,走马镇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走马镇获批“中国曲艺之乡”和重庆市首个“故事创作基地”,获评“重庆市十佳魅力小城镇”;2010年9月,走马镇又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中心镇。在全国,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曲艺之乡”三块“国字号”招牌的街镇并不多见。


近年来,志愿者团队组织了体验古镇民间故事和民俗活动,宣传走马镇民间故事。而在众多戏楼茶馆内,每月逢赶集日及周末都要举办走马茶馆故事会,抢救、保护走马故事,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


责编:杨 利

校对:舒 轩 段美汐

编辑:肖娅楠

供稿:区划地名处、高新区公共服务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走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