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司马迁眼中淮阴侯的性格特征

行业 131 0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司马迁眼中淮阴侯的性格特征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多年的南征北战,功成名就后)

信至国,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我的随手拍

韩信在少年时期经过了晨炊蓐食、漂母饭信、胯下之辱的游荡生活后,终于在青年时期从军入伍了,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司马迁的记录与发挥,真实反映了韩信的一生,这无意之中记录了韩信的心理成长。即使在当时没有心理学的概念,但通过司马迁的记叙,我们已然十分肯定地说,少年的经历影响着他的一生。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每个人穷尽一生,都是在极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

在“晨炊蓐食”中,韩信的表现是:“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此时他的情绪很冲动,不一定没有思想斗争,但一定很生气,甩了脸子。这便形成了儿童印记。他不考虑自己如何死乞白赖地在人家吃饭,而只是一味地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他如此自私竟然是“怒”,乃至以后衣锦还乡时,还专门到他家,埋汰人家。想想这个亭长也是够冤的,被他这么一羞辱,还得继续被老婆“数落”!

在“漂母饭信”中,韩信的言语是感激涕零、慷慨激昂的,信誓旦旦地承诺“吾必有以重报母”,而“漂母”就没有什么期待,只是看着他可怜罢了。事实证明,韩信说到做到,此次,厚厚地赏赐了这个“漂母”,对于此“漂母”来讲,这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得“千金”!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数月——数十日;百钱——千金!

其实在这两个对比的情节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变异的心理。刚开始在亭长的家里寄食,亭长是很看好赏识他的,韩信对他该有知遇之恩,然而,韩信不过是整天游荡在街头,没有给家里砍一担柴,挑一担水,直至引起了嫂夫人的反感。他的脾气还挺大,而且此次的记仇还挺深。而对于“漂母”的不过十次施舍却感恩戴德、没齿不忘了。很显然,对“漂母”的厚赏就是对亭长一家的侮辱和报复:看看吧,不是当年你把我赶出来的吗!

我的随手拍

在“胯下之辱”中,韩信又是怎么样的思想斗争?

书中记载:信孰视之。“孰”通“熟”,就是说思考了良久,在这良久的时间里,他究竟想到了什么?他在想:钻还是不钻?

——钻的话,虽然被人耻笑,说我是“胆小鬼”但是可以活命,有命就有日子过,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虽然我现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至少还有命在……

——不钻的话,叫我拿起剑来刺他,我怎么敢刺他呢!他老爷子是个杀猪的,这小子也是有武艺的,虽然是他让刺的,还不是翻过手来把我杀了!我是没有胆量杀人,但是也不能被他激将着丢了自己的性命。大不了被他们骂作“胆小鬼”……

想到这里,他便从容地钻过了“屠中少年”的胯下。这么复杂的思想斗争和屈辱的经历,怎么会不留下深刻的记忆?

然而,韩信是矛盾、纠结、分裂、做作和虚伪的,在衣锦还乡时,他专门让人找来了那个“屠中少年”。当着大家的面,笑说当年事,还不无感激地对他说:要不是你,我还没有如今的成就呢!面上,叫人家看看:我韩信是多么地宽宏大量!其实在他的内心里却是有“一刀捅死你”的想法。我们也可以替这个“屠中少年”想一想,一旦听到韩信派人来找他,只恨自己没有自杀,他哪里还能想到韩信会给他封个官呢!

韩信的这些少年往事塑造了他成人世界矛盾多变的性格特征:小心谨慎而又能铤而走险、敏感而又迟钝、大勇大义而又要挟名利、耿耿于怀而又宽厚仁宅。

我的随手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他后来出落得能征惯战,毫无疑问这也是在战争中练就的本领,也说明了韩信是一个有心之人,在战争中注重学习和高,从一个小军官成长为一名大将军,他得有那份货,不是靠嘴上功夫来的。说他铤而走险,就是那次的“背水一战”,从而成就了历史威名,看来他是把兵法用活了,本身也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

其次,韩信是很敏感的,其中有一次他犯了罪,按照律法当斩首,前边的人都斩首了,到了他时他竟然敏感地觉出行刑者的眼神是含有同情的,于是昂天长叹,引发了一通非同一般的演讲,竟然当真感动了监斩的滕公;而他的迟钝之处,也是非常让人想不明白,韩信难道就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吗?而且在吕后要杀他之前,这样的“诬告”就出现好几次了,凭什么“诬告”,还不是因为功高盖主嘛!而真正要拘捕他时,他却慨然赴“会”,随从都被挡在门外了,难道还没有敏感到危险的降临吗?

再次,说他大义大勇也是实有所指,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算是知遇之恩。他也整天把报答刘邦的话挂在嘴上,当项羽想拉拢他背叛刘邦时,他不干,说是他的一生就是报答刘邦的,搞的项羽没办法。而刘邦真正需要韩信救援时,韩信却按兵不动,非要刘邦封他个“假齐王”,这不是明摆着的要挟吗!此时的忠诚哪里去了?!再不仁义,对于自己的恩人,也不能乘人之危呀!

最后,说说韩信的耿耿于怀与宽厚仁宅,其实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他对那个亭长实在是刻薄了点,不领情也就罢了,反过来还羞辱人家,就是因为当年嫂夫人的“不为具食”,而对“漂母”却恩重如山,对“屠中少年”更是厚爱有加,这样矛盾的做法不能不让人费解,充满了做作和虚伪。

对于韩信这个人物,对比文章前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然,还是得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翔实的资料。

韩信剧照

移步公众号,阅读更舒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司马迁眼中淮阴侯的性格特征

标签: 淮阴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