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五石散为何风靡全国,难道没人制止吗?

热点 195 0

前不久在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破冰行动》反响热烈,该片主要讲述了一群不畏牺牲的缉毒警作为缉毒先行官为扫毒行动清除障碍的故事。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毒品的态度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毒品只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悲剧。放眼近代,鸦片曾给我们带来的屈辱相信每一个国人都不会忘记。然而其实早在更久之前,就已经有一种广为流行的毒品了。

▲破冰行动

魏晋时期的五石散为何风靡全国,难道没人制止吗?

这种毒品名叫\"五石散\",又叫\"寒食散\"。

一种说法是五石散是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制成,另一说是由\"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制成,故而称\"五石散\"。但无论是哪五种,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只能吃冷食来压制,所以又叫\"寒食散\"。其实它原本是治疗风寒所用的一种药物,但因其药性过猛,稍用一点点就会有很大反应,副作用极大。因此也逐渐退出了中医药领域。

▲五石散

可这种药物却在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相传是由何晏首先服用。

何晏是谁?他是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文学成就相当高;他也是曹操的女婿,位及驸马很有范儿。有才有钱就算了,问题是他不只如此还很帅。具体有多帅呢?《世说新语》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傅粉何郎\",大致是这样的:何晏本就生得俊美,还喜欢修饰打扮,看起来肤若凝脂细腻洁白。因此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问题是人家脸上涂白粉关你什么事呢?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魏明帝曹叡,据传他可是个相当风流的帝王,《三国志》《世说新语》等史料都对其养男宠之事略有提及,《晋书》中更是说他还有女装癖。既然是这样的一个风流成性帝王,那他关心别人脸上是否涂粉似乎就说的过去了。所以在一个燥热的夏天,曹叡把何晏叫来,请他吃热汤面。不一会儿何晏就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曹叡本以为终于能一睹何晏的素颜,可等何晏擦完汗后,脸色反而更白了,曹叡这才相信,人家本来就是素颜。

▲影视剧中的曹叡

这样一位有才有颜的大帅哥,放在现在肯定也是粉丝成群的现象级爱豆。况且魏晋之时\"追星\"其实早已是一种风尚了,不然也不会有\"掷果盈车\"等典故。既然如此,爱豆做的事肯定会大火一把,引得众人纷纷效仿。何晏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五石散的药方,一次误服使他发现除了全身发热之外,还有增强体力甚至壮阳的妙用,而且皮肤会变得非常敏感。何晏也知道这是毒品,必须排毒,但这个时候实际上是用来排毒的一系列行为,看起来却是那么的\"潇洒风流\":首先,嗑药后要多运动让血液快速循环,因此就有了动如脱兔来去如风的潇洒身影;其次,嗑药后身子发热,所以只能穿轻纱或者是宽袍大袖,这可是魏晋时期最流行的打扮;最后,嗑药后需要多吃冷食抑制体内的燥热,唯独易挥发的酒要喝热的来帮助排汗,因此就有了酒后微醺的风流仪态。综上所述,因为这种种排毒行为是如此的符合时下审美,于是这张方子便广为流传,这种名叫\"五石散\"的毒品变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良药\"。

其中竹林七贤那群古怪文人自然是不会错过这样的好物,于是纷纷服用,使得他们举止怪异的更加怪异,生性放荡的愈加放荡,但在世人眼中,名士这样做更是\"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故而在竹林七贤等人出众的“带货”能力之下,五石散更加风靡。

▲竹林七贤

大家都知道物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但也受市场供求影响。五石散在市场上遭到疯抢,大家争相效仿,希望自己也能像何晏、嵇康、阮籍一样风流潇洒。于是五石散的价格节节攀升。即便如此,五石散的销量也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许多人不惜一掷千金也要买到。五石散带来的快感是一时的,但快感过去就只剩下燥热、乏力,可是又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止运动就会有心率骤停的可能。当时因为服用五石散丧命的百姓比比皆是,就算侥幸保住性命,也会受到可怕的副作用的毒害:皮肤过敏乃至红肿溃烂、疮肠肿毒,更严重的人则会神志不清、疯癫乱语。即便如何晏这样的美男子最终也玩儿脱了:\"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是后来管辂对他的评价。昔日里丰神俊逸的大帅哥如今形容枯槁,可见毒品终是害人不浅的。

▲嵇康

但更可笑的是,大家都以能吃到五石散为荣。可是五石散价格虚高,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那怎么办呢?在虚荣心的促使下,许多买不起的人甚至特地跑到人多的地方,脱了衣服满地打滚,假装自己药性发作。真吃假吃无所谓,只要我看起来像磕了药的,我就是名士那样风流快活的人。这种病态到畸形的场景反复上演,五石散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名流身份的象征。

其实也不仅仅是虚荣心作祟,一时之快带来的虚假幸福感俘获了成千上万的人。上至帝王,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下至文人,如东床快婿王羲之;庙堂有军士,如南齐将领房伯玉;江湖有僧侣,如净土初祖慧远,各阶层的人都在服用。与鸦片相比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五石散是一种本土的毒品,贩毒之人也并非心怀叵测。卖的高兴赚钱,买的乐意享受罢了。

▲魏晋时期风土人情

这种情况直到唐朝才有所缓解,因为唐朝有神医孙思邈。所谓大医精诚,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孙思邈一方面上书皇帝,阐明五石散的危害,请求皇上下令禁止这种毒品的散布;另一方面四处奔波,普及五石散的危害:\"余自有识性已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一种剧毒草药),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其方以从烟灭,不复须存,为含生害也。\"

▲药王孙思邈

中间为何没人跳出来制止?

事实上,魏晋至唐朝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真的从来都没明白过五石散的危害吗?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这种趋势才可以?只是没人愿意发声罢了,因为对抗潮流就是落伍而愚蠢的行为。又或者,只是人们在取舍之时有自己的一杆天平罢了。不顾一切地去换取一时之快,这就是人们的取舍。

就像《乌合之众》中写的那样:\"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很犀利的一句话,也很直接,直接的残忍。群体令人盲目,从众令人愚蠢。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合群\"很重要。真正的花钱买药赶潮流也好,虚假的模仿让自己看起来像名流也好,只要能让自己看起来像那些名士一样,怎样都好。没人能出格,没人敢出格。在大势所趋之下,别说辨明是非,即便是辨明了,谁有勇气相信自己跳出来说\"这样不对\"的时候,能有人支持自己呢?无非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恐怖游戏叫《IB恐怖美术馆》,其中有一件展品叫\"无个性\"——美女的身段,漂亮的长裙,可惜没有头。那些在群体中不断被潮流裹挟着向前直至失去大脑的人,像极了一个个\"无个性\"。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抛弃是非判断从而学会了群体中的社交,无原则的社交,无智商的社交。他们周围始终热闹,可实际上始终孤独。

千人一面的人群,冷清的发疯。

智者是少数,但并非没有智者。所以终于到了唐朝,有一个孙思邈跳出来试图制止这种疯狂的做法。医者仁心,他深知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像皇甫谧那样吸食毒品后能够戒掉虽然不易,但那绝对算不上一名真正的医者。\"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医者当如孙思邈。

终于,这个横行了数百年的毒品风头暂歇。

可是仔细想来这个毒品之所以能够横行许久,谁的贡献最大?

是何晏吗?他是引领潮流的人。是嵇康吗?他是承接潮流的人。是大众吗?他们是追逐潮流的人。又或者,只是那一份对于释放本性的渴望和一份对于平庸的不甘呢?

有些东西看起来销声匿迹了,可实际上只是潜伏在冰层下面,蛰伏着蠢蠢欲动,等有朝一日破冰而出。

一如1840年的一声炮响。

但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每个时代都不乏智者,人民也在逐渐开化。

终有一日晴空万里。

标签: 五石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