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和树袋熊傻傻分不清?其实只看它们的便便就一目了然了

知识 194 0

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用来形容袋熊和树袋熊这两种动物最合适不过了,虽然它们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是有袋类动物,但是它们压根就不是一种动物,而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便便上,袋熊是自然界中唯一一种可以排出方形便便的动物,而树袋熊的便便跟其他食草动物没有什么差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袋熊和树袋熊。

袋熊和树袋熊傻傻分不清?其实只看它们的便便就一目了然了

袋熊和树袋熊的区别

袋熊和树袋熊都是生活在澳洲的有袋类动物,但是,它们的差异其实跟狗和鬣狗差不多。首先,袋熊和树袋熊都是双门齿目袋熊亚目下的成员,但它们属于不同的科,一个袋熊科,一个是无尾熊科。

其次,树袋熊俗称考拉,它是一种高度树栖的有袋类哺乳动物,而袋熊不会爬树,只在地面上活动,而且有着高度的穴居性。

第三,袋熊和树袋熊虽然都是植食性动物,但是树袋熊有着极强的狭食性,它们几乎只吃桉树叶,而且桉树有700多种,树袋熊只吃50多种桉树的树叶,而袋熊就不太挑食了,它们不仅吃草,还吃树根和树皮。

第四是长相,树袋熊有一对大而圆的耳朵,体色主要以灰白色为主,而袋熊的耳朵比较小且尖,体色以灰褐色为主,而且从整体上看,袋熊更像是圆滚滚的小熊。

袋熊

除了长相外,树袋熊吃喝拉撒基本上都在树上,粪便比较稀,所以,在树袋熊生活的树下往往有一坨坨拍在地面上的粪便,而袋熊的粪便比较硬,而且通常呈比较规则的方形,所以,只从粪便上就能一眼知道谁是袋熊。

第五是繁殖,袋熊和树袋熊都是育儿袋开口向下的动物,但是它们的繁殖习性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树袋熊属于比较懒的那一种,它们会用叫声或者在树上留下气味的方法来吸引异性,如果异性被吸引,那么它们就可以繁殖了。

但袋熊不同,它们虽然同样会用叫声吸引异性,但是当雌雄碰面后,主动的却是雌性,雌性如果中意雄性就会对着雄性的屁股咬上一口,这是交配最后一步的信号。

最后就是速度了,树袋熊的速度非常慢,它们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最长可达22小时,醒来的时候就吃几口树叶,然后接着睡,在遇到危险时,树袋熊也只有平均3.6米每分钟的移动速度。但是袋熊就不同,它们虽然通常是慢吞吞的,但是在遇到危险时,它们的时速能达到40公里,在这个速度下它们能连续奔跑1分半

因此,袋熊和树袋熊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无论是从外观、习性、食性、速度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最有趣的当属袋熊的便便了,毕竟我们人类想要得到方形的物体,还得用塑性或者切割的方式呢,那么袋熊是如何排出方形便便的呢?这种奇怪形状的便便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接着聊。

可以排方形便便的袋熊

作为自然界中唯一一种可以排出方形便便的动物,袋熊的便便可以说赚足了科学家们的眼球,所以有了科学家们的研究,它的便便之谜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动物学家们收集了一些被偷猎者杀死的袋熊的尸体,进行解剖研究,起初动物学家们认为是它的肛门形状导致的方形便便,但是经过比对发现,它的肛门形态与其他哺乳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异,反而是肠道比较有意思,大多数动物的肠道内壁都是富有弹性的。

但袋熊的肠道却是部分有弹性,部分则是比较硬的,而硬和弹性的部分恰好组成了一个方形的形状,这样食物的残渣在经过肠道挤压后,就极容易形成形状。

当然,仅仅是肠道的挤压还是不够的,袋熊作为一种植食性动物,它们很少喝水,这就使得消化道对食物水分的吸收非常的彻底,最终导致了它的便便含水量非常少,最终在特殊肠道的挤压下,一块块方形的便便就产生了。

方形便便对袋熊的作用

进化出特殊的肠道,产下形状奇特的便便,显然不是用来玩的,而是对这种动物的生存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这种进化才能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而方形便便对袋熊的主要作用就是标记领地。

袋熊虽然是一种食草动物,体长也只有1米左右,体重27公斤左右,但是它确实一种具有很强领地意识的动物,但是穴居的它大多数时间是待在洞中的,那么如何才能标记领地呢?大多数动物是靠尿液、粪便等排泄物的,袋熊也是如此。

但是,袋熊的粪便非常的干燥,能留下的信息极其有限,尤其是在排出体外后,很快就会变得非常硬,这是不利于给其他动物以警示作用的,但是自然界中独一份的便便形状就不同了,这种形状让同类一看即使没有任何气味了,也知道是袋熊的。

而其他的袋熊可以通过判断便便的成型情况以及大小,来判断对方的实力强弱(主要是体型),从而避免非必要的打斗。因此袋熊方形的粪便其实是标记领地让其他同类不要靠近的一个标志。

最后

袋熊是一种比较萌的有袋类动物,这要得益于它们浑圆的体型,不过,它可比树袋熊凶多了,而且接近30公斤的体重和40公里每小时的奔跑速度甚至可以把人撞倒,所以在原生环境中,除了澳洲野犬和袋獾外,它没有天敌。

不过,尽管缺少天敌,如今现存的三种袋熊中一种已经成为了极危物种(昆士兰毛吻袋熊),而这一切都是人为的猎杀与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的,所以,人类确实是野生动物最大的“杀手”。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标签: 树袋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