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名牌”班尼路为何倒下了?

知识 123 0

“牌子,班尼路!”

这是2006年度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影帝黄渤的一句著名台词。

黄渤的“名牌”班尼路为何倒下了?

当年伴随电影院中人们的开怀大笑,“班尼路”的品牌声誉,也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门店数量一路暴增,在2012年达到顶峰4014间。

然而疯狂过后终将平静,班尼路自2012年后,每月都在不断闭店,6年时间关掉了三千多家。

即使近几年班尼路扭亏为盈加速扩张,但在大多数城市主流商圈,几乎已很难看见它的身影。

民间有种说法,班尼路的败退,就是因为黄渤当年在剧中的那句台词。

因为在《疯狂的石头》剧中,黄渤饰演的是一个笨贼,生活在社会底层,每天靠着偷摸抢过日子的人,居然穿的是班尼路。

有的热衷粉就对此感到不满:什么档次?和我穿一个牌子的衣服!

当然,这只是民间猜测,听上去并不靠谱。

想弄清班尼路衰败的原因,还得梳理清楚它的过去。

01

在很多人认知里,班尼路是个意大利品牌,官方也有意这样宣传。

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品牌哥使用魔法翻遍全网,也找不到任何靠谱信息可以证实,绝大多数资料只有一句初创于意大利。

所以,班尼路是不是意大利品牌,真不好说。

总之1981年,班尼路(BALENO)突然出现在了香港市场,那时候的中文名是音译的“宾奴”,主打休闲服装,卖的还不错。

可能是看到皮尔卡丹、梦特娇这些前辈们领先一步来到中国内地市场,并且混的还非常好,班尼路也在1987有了去内地闯一闯的想法。

刚开始一家名叫澳门富城的公司,成了班尼路在内地的经销商,不过用的中文名还是宾奴。

可能宾奴这个名字取得不好,也可能是澳门富城代理水平不行,不擅长营销讲故事,在内地耕耘几年后,效果非常一般,几乎没人买账。

其实这种现象很不合理,那个年代的香港货,在内地特别是珠三角都自带光环,但凡有点名气,哪怕不进入内地,都会有人想办法高价购买,比如咱们之前聊过的梦特娇。

因此,有必要质疑,班尼路在80年代可能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强大,也没有什么意大利故事作为背景。

拿梦特娇来举例,虽然也是个香港代理贴牌后在内地崛起的服装品牌,但人家毕竟是有真实的法国背景可以查验,而班尼路,根本找不到任何意大利相关信息。

OK继续说回正题,澳门富城代理了几年也没能把班尼路在内地做起来,香港那边就很不满意,要求收回代理权,暂时退出内地。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1995年,做针织面料起家的广州德永佳集团莫名其妙的出手了,人家不仅想争夺内地代理权,还反手把班尼路给收购了。

没错,就是整体收购了。

德永佳控制班尼路之后,第一时间就是重返内地。

但和上一个代理商不一样,德永佳没有继续使用宾奴这个中文名,而是改成了“班尼路”。

所以,大家要弄清楚,在1996年之前,班尼路还叫宾奴。

但是,这不等于改名叫班尼路之后宾奴就消失了,宾奴至今依然存在,他们俩的英文名都是baleno,只不过前者是除首字母外是小写字母,后者是全大写。

具体产品区分上,宾奴属于商务男装,而班尼路偏年轻休闲。

其实这里还有个疑点,宾奴现在给自己描绘的背景是英国品牌。

为什么明明英文名都叫baleno,溯源也是同一个企业,却变成了一个英国背景另一个意大利背景呢?这到底是真的,还是瞎编的呢?

OK,继续说德永佳集团收购班尼路之后的故事。

1996年,德永佳集团创立了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随后又在广州成立了“广州友谊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

同时一改之前的经营思路,主打年轻路线,瞄准18—40岁的男性受众,并且对品牌重新包装营销,塑造成大牌形象。

而后来一直传的来自意大利的品牌背景,合理猜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02

万事俱备,班尼路开始了重返内地的第一家店铺选址。

说来也巧,1996年8月18日,广州天河城开业那天,班尼路意外在那收获了一个空余铺位,顺势就把第一家店开在了天河城。

天河城作为内地最早开业的大型购物中心之一,占据天河商圈中心位置,人流量自然不用担心,重新包装后的班尼路,在高档商城里装修考究、陈列有序、音乐优雅,对无名小牌简直是降维打击,很快就在广州立足了。

值得一提的,班尼路的售后也非常加分,买了裤子还能改裤长,那个年代别的服装店很少有提供这项服务。

搞定广州后,班尼路就开始了大肆扩张之路。

班尼路的扩张与其他品牌不一样,在母公司德永佳集团的支持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当地的国营商业企业合作成立合营公司,二是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发展加盟连锁店。

这样不但轻资产,还能利用本地公司熟悉本地政策和市场的优势,入驻核心热门商圈。

到2001年时,全国主要城市的繁华地带基本都有了班尼路的身影。

当然,伴随着扩张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广告。

周润发、刘德华、张曼玉、黄晓明等都曾先后成为班尼路的代言人,对当时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言,能穿上班尼路的衣服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

就连擅长在作品里罗列奢侈品牌子的郭敬明,都曾视其为名牌,在《你的一生如此漫长》里写到:那年我初二,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

总之大量的门店,加上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零几年的时候班尼路在内地,除了佐丹奴能抗住,其他根本不是对手。

比如优衣库,2002年进入中国,定位大众休闲品牌,结果在北京市场被如日中天的班尼路和佐丹奴,联手打的持续亏损,2005年灰溜溜的关门大吉。

打跑优衣库之后,班尼路很快就迎来了巅峰时期。

典型的标志就是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作为代言人的华仔当时是这部电影的监制,为了回报班尼路,就在剧中安排黄渤免费做了一次那句“牌子,班尼路”的口头宣传。

随着电影的爆火,班尼路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张。

借助中国大卖场、百货业态的发展,门店数量一路走高,巅峰时期的2012年旗下共开门店4044家。

其中还延伸出生活几何(S&K)、互动地带(I.P.ZONE)、衣本色(ebase)等六大子品牌,基本涵盖了各类人群的服装需求。

总得来说,班尼路的成功,是在当时国内品牌竞争尚不充分、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抢先占得先机,受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03

然而红极一时的风光并未一直伴随班尼路,从2012年后就走向了下坡路,6年里关店约3000家,到2018年时,全国门店只剩1000多家。

甚至在2016年,班尼路的母公司德永佳集团为了止损,还把上海班尼路有限公司以2.5亿元的价格转手给了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

究其衰落的原因,还要从内外部环境来看。

首先班尼路流行的那个年代,国内的知名流行服饰是很少的,大家没得挑,选来选去肯定是选名气大门店多的班尼路。

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竞品出现了。

21世纪初,江浙一带的民营服饰企业开始崛起,像美特斯邦威、森马等本土休闲服饰品牌凭借完善且灵活的零售管理系统、直营与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而以优衣库、H&M、ZARA、GAP为代表的国外快时尚品牌也从2006年开始在国内加速扩张。

提到优衣库,不得不强调一点,曾经的优衣库是班尼路的手下败将,但卷土重来之后,把定位从大众休闲改成了白领一族,凭借差异化重新上位。

另外,班尼路面对国外快时尚品牌的涌入,也没有做出更好的应对。

比如快时尚品牌新品更新速度快至一两周,主打多批次少批量生产,尽可能加快新款上市。

而班尼路仍按照传统的生产流程,一件衣服从设计到生产出来要几个月的时间,且按季上市大批量生产,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在具体产品上,班尼路也是长期跟不上时代,老一套的T恤POLO衫等等,完全比不上快时尚品牌的多种多样的款式。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电商的崛起,也催生了很多新兴品牌加速瓜分班尼路的市场。

可是老旧的班尼路在电商渠道上,却大幅落后与人,比如某猫的旗舰店上,班尼路仅有可怜的203万粉丝。

相比之下,美特斯邦威有1128万粉丝,优衣库是2819万粉丝,哪怕老牌竞争对手佐丹奴也有235万粉丝。

线上线下都打不过这些快时尚品牌,班尼路的经销商们也急了,有的降价销售,有的关闭店铺,久而久之,给人留下了一个便宜的低端品牌印象。

因此,班尼路的失败可以总结成:不够快,不够潮,不懂营销!

而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转变思维,它的经营思维还停留在十年前,用老的产品,老的管理方法经营,而市场在十年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成功经验,并不能一直带着你继续走向成功,而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纳入新的方法。

04

那么班尼路有没有认识到错误去尝试改变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2018年经历低谷后,2019年班尼路决定改头换面。

具体动作,可以总结为四点。

一是改变品牌定位,推翻以前的设计,要更加时尚年轻多元,且追求性价比;二是重塑女装品牌和加强童装品牌;三是走“下沉”路线,拓展三四五线城市,同时提升商场购物中心形象;四是开始注重营销,做跨界联名。

这一整套改变,确实起到了作用,至少门店数量不降反增,但反应到班尼路的销售额上,显然没多大作用。

我们拿班尼路母公司德永佳集团2022年的财报为例,德永佳集团营业收入41.72亿港元,归母公司净利润1.38亿港元,同比下降1.14%。其中,以班尼路为主的便服及饰物零售及分销收入只占公司总业务的10%不到。

显然,班尼路要想拯救业绩,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不知道新的一年,是浴火重生,还是被打回原形。

标签: 班尼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