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

杂谈 202 0



以讹传讹

前几年去欧洲旅行,导游是一名“德粉”。这位中年男子自称在德国汉堡大学读的研究生,德语呱呱叫不用说了,而且极为热情地(我就不说狂热了)介绍有关德国的一切,重点是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的优秀品质。一车游客、大部分是东北老乡,对于德国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双立人刀具层面,所以傻呵呵听着,不做评论。双立人刀具是到了德国一定要买的,其他的无需了解。旅游大巴车从意大利进入德国境内,导游自豪的说,看见高速公路的护栏了吗?意大利境内的护栏都生锈了,德国的护栏还像新的一样,这就是不同点,拉丁民族与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点。车路漫漫,导游开始讲一个故事。话说二战期间,一只德国伞兵部队奉命潜入英国,任务是活捉或者刺杀丘吉尔。为了伪装需要,德军士兵在军装外面套上了波兰军服。既然伪装成波兰军人,于是装模作样在驻地村庄举行一次演习。一条小河流过村庄,河上架着一座巨大的水车。演习进行中,忽然在河边嬉戏的一名英国儿童落入水中。德军伞兵顾不上脱衣服跳进河里勇救儿童,不幸一名士兵被激流卷进了水车下。儿童得救了,而士兵牺牲了。牺牲的士兵被捞上了岸边,有村民脱掉士兵的军装试图急救,发现了里面的德国军装。真相无法隐瞒,德军指挥官施泰纳上校命令将全部村民关进教堂试图封锁消息,但是仍然有一名村民冒死逃出,向英国警方报告了这个情况。驻扎在附近的一支美军部队赶来与德国伞兵激战,在付出了重大牺牲之后,终于将这支冒充波兰军队的德军小分队全歼。全车游客昏昏欲睡,听见导游感慨地说,这就是德国人,宁可暴露自己,也要救出孩子。


我倒是没有睡觉,一直看着窗外的风景。导游的讲述实际有误,施泰纳是中校而非上校。当然我想没必要说出来,上校和中校其实区别不大。


这件事不过是旅途中的一小段插曲,而且早已曲终人散。有趣的是,在网上看到某位大咖的一篇文章《丘吉尔的宽容》,写的也是这件事,但是更离奇。文章说,二战期间某次丘吉尔去前线视察,恰好英军俘虏了一批德军,请求丘吉尔批准将这些作恶多端的德军俘虏枪毙。丘吉尔把德国伞兵为了营救英国儿童而暴露自己身份因而被全歼的事情委婉的讲了出来,并特别强调德国伞兵刺杀的对象就是丘吉尔本人。最后丘吉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们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惩罚战俘,就是在惩罚善良。”英国士兵深受感动,于是选择了宽待德军俘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我就不说了,关键是文章的内容匪夷所思。如果说德粉导游不过是讲了一段故事,那么这位作者又在道听途说的基础上构思了一段大言煌煌的博文。英军士兵请求丘吉尔下令枪毙德国战俘本来就是毫无可能的事情,丘吉尔又语重心长讲了德国军队也有很多好人、善良人,更是无中生有。如此缺乏常识不懂历史逻辑不通的文章,真叫人忍俊不禁。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整个故事都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来自于一部长篇小说,英国作家杰克.希金斯所著《鹰从天降》。此书上世纪70年代出版,80年代早期翻译到中国。希金斯因为这部著作而一举成名,应该说的确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小说。然而毕竟是小说,内容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也许二战期间德国的情报机关有过绑架丘吉尔的臆想,但也从未付诸实施过。读各种二战史,读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一部巨著),我还有一部专门介绍二战期间轴心国与同盟国间谍活动的书籍《兵不厌诈》上下册(英国人安东尼.布朗著),都没有一言提及所谓刺杀丘吉尔的活动。施泰纳中校还是施泰纳上校,16人的德国伞兵分队,仅存在于虚拟空间之中。因为小说的影响太大了(还据此拍摄了一部电影《纳粹16死士》),于是出现了以讹传讹的情况。导游闲唠嗑也就罢了,写文章、写涉及历史史实的文章则一定要有依据。否则拿莫须有的事来熬一锅心灵鸡汤,岂不令人喷饭?


读书偶得(83)2024.5.15

标签: 以讹传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