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蒋经国、脚踢杜月笙,蒋介石的外甥孔令侃到底有多嚣张?

杂谈 113 0

拳打蒋经国、脚踢杜月笙,蒋介石的外甥孔令侃到底有多嚣张?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夸张了些,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期,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蒋介石家族和亲信们为了转移资产,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利用特权,囤积珍贵物资,垄断外汇交易,甚至与贪官污吏勾结。其中,孔令侃作为蒋介石的外甥,更是嚣张狂妄,呼风唤雨。蒋经国虽然掌握重权,但在孔家面前却屡屡失手。究竟孔令侃凭借什么能横行无忌?这场内斗给国民党带来了何种冲击?让我们一探究竟。

拳打蒋经国、脚踢杜月笙,蒋介石的外甥孔令侃到底有多嚣张?

一、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蒋家与亲信们争夺权力和财富

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执政党,国民党掌控着整个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然而,在蒋介石的亲信和家族成员眼中,这种权力远远不够。

早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就开始为家人亲信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布局。他的侄儿孔令侃被委以重任,领导著名的"扬子公司"。而在蒋家族势力范围之外,宋子良家族掌控的"孚中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也是赫赫有名。这些家族企业凭借与蒋家的血脉关系,在整个国民党的商业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随着战争的结束,争夺权力和财富的斗争在国民党内部节节升级。蒋家族和亲信们在蒋介石的保护下,开始疯狂转移国家资产,囤积珍贵物资。他们操纵政策,利用特权,将大量黄金、外汇和战利品据为己有。与此同时,其他派系如黄埔系、国防最高委员会系也在暗中窥伺,企图分一杯羹。

1947年初,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试图遏制通货膨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和宋子良的孚中公司却获得了大量"公布前许可证",提前囤积了大量进口物资。短短三个月,两家公司就赚得盆满钵满。美国通讯社直指这是"半政府半官僚资本公司"利用家族关系捞取利益。

这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震惊的是,孔令侃不仅从政府部门获取各种利益输送,还在一些重大政策制定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在限制进口吉普车的禁令颁布前后,孚中公司趁虚而入,大肆进口吉普车。而这一切,都源于孔令侃在行政当局的直系亲属递送了临时命令,为孚中开了绿灯。

二、孔家借机疯狂敛财,与其他派系对抗

凭借与蒋家的亲缘关系,孔令侃在国民党内部一直占据着有利位置。作为著名的"扬子公司"掌门人,他手中权力使他可以为所欲为。

1947年初,国民党政府为了遏制通货膨胀,颁布了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其中包括实施输入限额分配制度,凡是想要进口,都需要申请许可证。这一政策为孔令侃带来了捞金的绝佳时机。

在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这段时间里,国民党政府基本上搁置了所有的进口许可证申请。但在这漫长的三个月中,孔令侃手下的扬子公司和宋子良掌控的孚中公司却获准开出了112张"公布前许可证"。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些许可证都是按照旧汇率3350法币对1美元的价格开出的,而不是新汇率12000比1的价格。

可以想见,这112张许可证给孔令侃和宋子良带来了多大的利润。美国通讯社报道称,除了这些"半官僚资本公司"外,"大部分进口商未获得Pre Zero许可证"。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种利用家族关系非法牟利的行为。

孔令侃赚钱的手段远不止如此。1947年7月,就在杜鲁门特使访华之际,他被南京《中央日报》直指利用"扬子公司进口案"中的漏洞,绕开禁令进口了549辆吉普车。

细查下来,原来是这样操作的:国民党政府在1946年3月先禁止进口7人以下的小客车,4月又禁止进口小货车。但在4月29日前,扬子公司和孚中公司已经向国外下单并付款了。而在5月18日,行政院长(也是宋子良的胞兄)又发布临时命令,放行他们此前的订单。

于是乎,在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中,扬子公司和孚中公司再次捞取了大笔利润。而国民党相关部门,只能在案发后被迫签发一张进口许可证,维护表面上的"合法合规"。

总的来说,孔令侃和宋子良等人利用家族勾结的特殊渠道,在整个国民党政权的掌控下疯狂敛财。他们所做的一切,看似合法,实则是对国家法律和经济秩序的巨大伤害。与此同时,他们无孔不入的商业版图,也引发了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的不满和对抗。

三、蒋经国对孔家无可奈何

虽然蒋经国在国民党内部掌握重要权力,但面对孔令侃这个亲戚,他却屡屡失手。

1948年,蒋经国奉命前往上海,整肃当地的经济秩序。他一上来就对著名的"黄包车大王"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出手,将其逮捕入狱。然而,当蒋经国将矛头对准孔令侃时,事情就变得棘手了。

孔令侃作为蒋介石的外甥,在上海早已铺下了人脉网络。他不仅掌控着大批军火和货运,还通过贿赂等手段,将上海地区的官员和军阀纳入自己的阵营。面对蒋经国这个来者不善,孔令侃毫不客气地予以顶撞。

有一次,蒋经国直接找上门,想要讯问孔令侃的经济活动。不料孔令侃对他颐指气使,直言"我是蒋委员长的外甥,你管不了我!"更有甚者,孔令侃当面痛斥蒋经国"不学无术",竟敢妄自尊大。

可见,即便是亲王亲帅蒋经国,在孔令侃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一次次的失手,让蒋经国对整顿上海的信心渐失。有人曾目睹,蒋经国在一次酗酒后,竟自嘲"亡国了"。

蒋经国本想借助军阀冷罗锡的力量,压制孔令侃在上海的经济活动。但冷罗锡早已是孔令侃的马仔,哪里还肯效忠蒋经国?蒋经国不得已放弃了这个计划。

另一方面,蒋经国也曾试图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让孔令侃无立足之地。他故意将孔令侃囤积的大量黄金和美元曝光在媒体上,却终究无法扭转孔令侃"遂了亲财之实"的恶名。

1948年9月,孔令侃被上海地方政府查出非法囤积了大量汽油和食盐。然而,监察院对此事的彻查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原来,孔令侃凭借与蒋家的渊源,早已将上海地方官员玩弄于股掌之上。

总的来说,蒋经国虽然身居高位,但在孔家面前连续失利,可谓是"大权旁落,小人得志"的最佳写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国民党内部,蒋经国的地位其实并不稳固。家族利益和党争,注定了他的无能为力。

四、监察院起诉经历重重阻挠

尽管孔令侃的种种非法经营活动早已引起各方关注,但要正式将其绳之以法,却并非易事。当监察院掀起对孔令侃的彻查时,却遭遇了来自国民党高层的重重阻挠。

1948年9月,上海地方政府接到舆论的指控,着手调查孔令侃非法囤积汽油和食盐的行为。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孔令侃就被上级机关"特赦",这起案件不了了之。

这只是冰山一角。随后,监察院奉命展开了对孔令侃经济活动的全面彻查。首先被盯上的,是孔令侃手中的扬子公司。这家公司在1947年曾利用"公布前许可证"的漏洞,大肆囤积物资牟利。

为了遏制通胀,国民党政府一度禁止发放许可证。但在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间,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和宋子良的孚中公司却拿到了112张例外许可证,而且还是按照旧的超低汇率计算。可见其中的利益有多高。

监察院对此展开了持续数月的调查,终于在1949年5月向行政院提交了控告书。然而,就在此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行政院长武绍模,也就是宋子良的亲胞兄弟,竟然对此案置之不理。纵使再三被督促,他也故意拖延、推诿。

这里牵扯到的是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宋氏兄弟作为黄埔老生,掌控着军阀武装力量。监察院发起的这次诉讼,无疑是在直接触及他们的利益根基。作为代价,武绍模不惜阻挠司法程序。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紧接着,监察院又向行政院递交了另一份57页的长篇大论,直指孔令侃在1946年利用家族关系,非法进口549辆吉普车并牟取暴利。

然而,这份材料再次遭到了行政院的刻意冷落。当时,整个行政院早已被孔宋两家的亲信所把持。就连总统府也不例外,蒋介石几次三番亲自维护了孔令侃不受惩处。

在这种情况下,孔令侃丝毫不受约束,其经济活动更是无恶不作。1949年间,他就曾威胁地方官员在政策上予以配合,不然就对上海实施"肉体阻击"。可见,如果缺乏最高当局的支持,监察院的控告注定是无源之水。

五、孔家狂妄终导致国民党覆亡

孔令侃借助家族权势,疯狂敛财并不断侵吞国家利益,这是国民党内部腐败的一个缩影。而他和宋氏家族对抗蒋经国、蒋介石的做法,则凸显了国民党内斗愈演愈烈的局面。

这种内斗不仅耗费了国民党大量财力物力,更严重的是,它彻底破坏了统治阶级的团结。在关键时刻,国民党内部由于权力和利益的博弈,缺乏应有的集中统一,从而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1949年,孔令侃被发现涉嫌在上海非法买卖大量黄金和外汇,并向地方当局发出"肉体阻击"的威胁。面对如此公然的挑衅,蒋介石依旧对孔令侃予以姑息。这反映出,即便是最高统治者,在维护家族利益面前,也不得不低头。

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削弱宋子良兄弟的实力,不得不暗中支持孔令侃的所作所为。双方的互相牵制和算计,让整个国民党上上下下陷入了纷争之中。面对解放军的迅猛进攻,国民党早已无暇自顾。

1949年春,解放军发起了著名的"战役紧跟"战略。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豫皖、苏北、华东、中原等一个个大战役被迅速展开。国民党在各条战线的主力陆续被歼灭或俘虏。但就在这危急关头,孔令侃和宋子良依旧在上海为非作歹。他们囤积居奇,将大量救济物资据为己有,严重影响了国民党的战斗力。

同年5月,宋子良直接下令炮轰了上海市区,导致大面积平民伤亡。而孔令侃此时也被发现在其租界住所囤积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在党同伐异的关键时期,他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只顾自身私利。

最终,在蒋介石和家族亲信们的荼毒下,国民党腐朽至极,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解放军得以趁虚而入,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而孔令侃、蒋经国、宋子良则随着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岛内的派系斗争仍在继续。

标签: 孔令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