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楷模——吴阶平

杂谈 203 0

吴阶平院士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看到这张吴老青年时代就读于协和医学院时担任毕业典礼司仪的照片,不由心生感叹:斯人已去,风华犹存!

当时的协和医学院竞争非常激烈,入学几十人,能通过毕业的只有十几人,而担任司仪的学生是从四年级挑选出来的最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当年的毕业生,很多成为了医学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孜孜不倦,对待患者无微不至,而且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我国最初的医院发展,投身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医界楷模——吴阶平

1942 年,在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后,还是青年医生的吴阶平就追随当年的一批协和名医,如谢元甫、钟惠澜、关颂韬、孟继懋、林巧稚等,转投1918 年中国人自力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中央医院(现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抗战胜利后,他又被关颂韬教授选中,到北京大学医学院担任住院总和讲师等工作。吴老为医院的发展奉献了青春,也在这些医院留下了成长的足迹,从接受外科基本功训练开始,到成长为主治医师。在1948 年赴美进修结束后,吴老毅然飞回祖国,回到北京大学医院担任外科副教授,建立了有3 张病床的泌尿外科。

新中国成立后,吴老关于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新概念、利用回盲肠的膀胱扩大术、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新概念等重大医学成果陆续问世,奠定了他在泌尿外科学领域世界级专家的地位。此外,吴老还投身于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的工作,担任队长,后又历任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在从事医务工作和科研的同时,吴老也十分重视医学事业的传播和医学人才的培养,主导创办《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

吴老在世时回顾起在协和医学院担任毕业典礼司仪的经历,始终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自己在三年级之前属于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之所以在四年级一跃而成为佼佼者,与三年级开始的临床见习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接触病人,年轻的吴阶平认识到自己临床能力的不足,抱着多学本领的心态,对临床中所见所闻、教师和上级医生的言谈举止多加关注和思考,逐渐体会到实践、思考、知识结合的重要性。这是吴老在谈到自己成长体会时的总结。

吴老后来升任为国家领导人,但他平易近人,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服务员”,服务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凡是接触吴老的人,无不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

(作者及单位:王 德 中国医师协会报刊出版管理部主任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社长)

(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

标签: 吴阶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