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等待回旋

行业 147 0

视频加载中...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很有梗的城市。

蚌埠,等待回旋

虽说谐音梗扣钱,但是架不住广大人民群众对谐音梗情有独钟。在安徽,两座地级市贡献了这几年中文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谐音梗。其一是芜湖,芜湖市政协委员、网络主播韩金龙aka芜湖大司马的一句口头禅,创造出了“芜湖起飞”这个梗;其二是蚌埠,不知道为啥,蚌埠莫名其妙就“绷不住了”。

相比“起飞”的芜湖,蚌埠的这个“绷不住了”,属实不怎么好听。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种现实写照。因为,这些年蚌埠的确有点“难绷”。

蚌埠,安徽省地级市,总面积5951平方千米 ,目前常住人口330.9万人。蚌埠之所以叫蚌埠,不是因为“寄居蟹搬家”,而是因为这里有珍珠。蚌埠地处淮河中游,据史料载“古乃采珠之地”,因此也被誉为“珠城”。

作为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蚌埠历史底蕴深厚。距今7300年前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那位沉迷工作不肯回家的大禹同志,也是在这里劈山导淮、召会诸侯。到了近现代,蚌埠依然支棱。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蚌埠一跃成为南北通衢、水陆枢纽、物流重镇。1947年,蚌埠与凤阳县分离,成为安徽省第一座建市的城市。

不仅历史地位高,在中文互联网上,蚌埠也有着特殊地位。1979年6月20日,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防守型前锋鼻祖李毅在蚌埠出生。这位被广大球迷尊称为“大帝”的球员,在职业生涯中除了贡献了“我的护球像亨利”“天亮了”“这是一种循环”等金句,一招出神入化的“蚌埠回旋”更是为人所乐道。而孕育了“李毅大帝”的蚌埠,也顺理成章地被球迷们奉为“帝都”。

不管是“绷不住了”还是“蚌埠回旋”,互联网上关于蚌埠的梗多少都沾点抽象。不过,作为安徽曾经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和老牌工业重镇,当年的蚌埠非但一点都不抽象,而且比历史上更为支棱。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发展工业城市,投资建设了一批工业项目,比如皖北铁厂、蚌埠玻璃厂和蚌埠卷烟厂等。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蚌埠已是安徽省主要工业城市。到70年代末,蚌埠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80年代,蚌埠市的工业发展一直在安徽省名列前茅,并以综合型加工业基地著称。

蚌埠先后生产出了安徽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第一部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收音机,而“蚌埠五大机”、丰原、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工业企业,也都曾是蚌埠乃至安徽全省的经济火车头。

然而,进入20世纪最后十年,蚌埠有些支棱不起来了。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曾经作为近代铁路枢纽的蚌埠风光不再,交通区位优势大打折扣。而在改革的窗口期,有着良好产业基础的蚌埠也没能抓住机会,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没有显著突破。随着国家投资减少,蚌埠工业增长在90年代连年走低,国有企业改制下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而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蚌埠更是在1998年和1999年两度出现GDP负增长。

1990年,蚌埠经济体量排在安徽第5位,此后又被芜湖、马鞍山赶超,长期处在安徽第7位。之后的20多年,蚌埠的经济总量增长一直不够乐观,地区生产总值直到2019年才站上2000亿台阶,比芜湖晚了6年,比滁州迟了3年,比同处皖北的阜阳慢了2年。

甚至,在“吃”这件事情上,蚌埠也被后来者反超,成为这座曾经风光无两的城市逐渐没落的又一个缩影。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被奉为“国民夜宵”的小龙虾,其实最早是被蚌埠捧红的。上世纪70年代,小龙虾并不受待见,属于扔在大街上都没人看一眼的东西,从没有人把它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某一天,在蚌埠当地摆摊卖卤菜熟食的小摊贩石顺利突发奇想,把小龙虾放进汤料里卤了一卤,一道国民级美食便在偶然中诞生了。

小龙虾迅速在蚌埠火爆了起来。当地方言里管小龙虾叫“蚂虾”,蚌埠城里一条百余米长的马路也因为小龙虾的热销,成了鼎鼎大名的“蚂虾街”,是当时整个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消费市场和集散地。一到夏天,每晚都会有几万人来到这里,吃掉成吨的小龙虾。

一如蚌埠的经济,小龙虾风靡全国之后,蚌埠的风头在进入新世纪后迅速被江苏盱眙、湖北潜江等地盖了过去。国内的“小龙虾版图”上,也逐渐没有了蚌埠的位置。

2021年,蚌埠迎来了最“绷不住”的时刻。经济总量被宿州赶超,跌至省内第8,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位列第30位,经济总量仅约为宁波的1/7、合肥的1/5,芜湖的1/2。具体指标显示,蚌埠2021年初计划GDP增速将实现8.5%,但全年实际完成为:0。

2022年安徽省“两会”期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更是在蚌埠代表团时指出:去年以来,蚌埠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去年,蚌埠凭借工业经济的逐步回暖,最终实现GDP 2012.3亿元,经济增速达2%,终于艰难回正。

车牌号是“皖C”的蚌埠,要如何“回旋”,才能重回“C位”呢?

作为曾经的工业大市,蚌埠并非没有产业可以发展。2000年起,蚌埠市就曾经提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但是作为“综合性工业基地”,蚌埠却一直没有明晰的主导产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蚌埠也曾有过多次转型,先后提出要打造纺织城、食品城、电子城、玻璃城,一路上没少走弯路。然而,产业发展终究还是需要时间去培育和沉淀,否则就只能是空谈。主导产业的不断“摇摆”,导致蚌埠的产业集聚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以至于在产业转移时代,蚌埠又一次错失了发展机遇。

工业增长乏力,无疑是蚌埠经济失速的症结所在。工业是蚌埠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石,工业强则蚌埠强,工业兴则蚌埠兴。这一点,如今在蚌埠已有共识。近年来,蚌埠提出培育发展六大新兴主导产业,聚焦聚力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及新能源汽车等五大产业集群。

以五大产业集群之一的新型显示产业为例,过去蚌埠提出的“硅基新材料”概念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现在,重新定位的新型显示产业在实践中又进一步聚焦于玻璃基板、柔性玻璃、显示模组三个关键环节。产业定位从“面”精确到了“点”,产业集聚就能形成规模。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蚌埠的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就作为全省5家之一成功入选。

不仅如此,老牌工业城市的底蕴,也造就了蚌埠身上揣着的绝活。同样是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蚌埠是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地方,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成功研发出了世界最薄的0.12毫米触控玻璃、世界领先的30微米柔性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等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创新成果。

显然,很多事情,明确了方向,就好办了。

通过拆解分析李毅大帝的蚌埠回旋我们能够发现,有了方向,在护球的时候自然就有了回旋的机会;能回旋,自然也就能把球护住,也就是能“绷住”。相信“大帝”的家乡未来肯定是能“绷住”的,至于“大帝”的主业中国足球……希望也能够“绷住”吧。

文案:于量

摄像:胡胜 翟翔

视频制作:于量

栏目主编:孔令君

来源:作者:于量 刘畅

标签: 蚌埠回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