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与光明日报的难忘情缘

知识 111 0

【我与光明日报】

作者:丛中笑(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王选生前秘书)

王选与光明日报的难忘情缘

在王选先生的办公桌玻璃板下,长年压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那是1979年8月11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它记录着王选在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过程中与光明日报结下的不解之缘。

1975年,王选开始从事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经过几十次试验,他和科研团队终于在1979年7月27日,用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输出了一张报纸样张——一张八开大小的报纸,报头“汉字信息处理”几个大字遒劲有力,输出的汉字笔画匀称清晰,字形美观大方,实现了汉字信息处理的重大技术突破。

7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北京大学参观了照排系统,并口头指示可以报道。但国内新闻界对此态度谨慎。因为原理性样机所有设备和元器件全部是国产的,很不稳定,汉字终端机尚未研制出来,排版软件和操作系统也才开始调试,无法投入实际使用。为慎重起见,此时不予报道也是有道理的。

当时,英国蒙纳公司把它的激光照排系统加上汉字处理功能,在北京、上海两地展览,准备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该系统总体设计虽比王选团队研制的系统落后,但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先进元器件和外设,体积小、可靠性高。于是业界有些同志低估了我们自主创新技术的能力,大力主张全盘引进蒙纳技术。

面对内外压力,王选想到了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朱军,她一直跟踪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进程,对这一成果非常了解。王选决定找朱军试试。

8月10日,朱军接到北大打来的电话,她深信这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具有深远意义,立即邀请王选来光明日报社一起讨论写稿,争取第二天见报。当天下午,王选带着同事赶到报社,和朱军几个人在办公室把桌子一拼,边说边写,在稿纸上写完,就送工厂排字,打出小样来再修改讨论。看到工人们在排字车间跑上跑下,王选感慨道:“工人和编辑太辛苦了,一定要让他们用上电脑排版!”

在时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杨西光的大力支持下,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朱军的长篇报道,通栏大标题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用的是当时不常见的大字号;副标题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报道称这项成果“对实现我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振奋人心的捷报”。报纸还在头版编发了评论员文章和小报样张的照片,对北大团队的科研精神进行了热情洋溢的称赞,不过,依照王选要求,文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光明日报力排众议,是当时唯一一家旗帜鲜明地报道激光照排的媒体,在中外印刷界引起了不小轰动。这对于王选和同事们来说也如雪中送炭,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王选是个饮水思源的人。此后的日子,他对光明日报念念不忘,新闻媒体采访他时,常特别叮嘱要访问光明日报记者朱军。

“在其他报纸都不报道、也不转载的情况下,光明日报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是要承担风险和压力的。这么多年,我一直以这篇报道为动力,心里想着:千万不要辜负这篇报道,告诫自己要对得起光明日报,要用市场上的实际效果,来回应报道中提到的用国产系统改变我国印刷落后面貌的期望!”王选曾这样说。

后来,经过10多年的艰苦攻关,王选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在光明日报社熬过的那个通宵,也让王选充分体会到报社编辑的辛苦,促使他积极推进报社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1995年,光明日报再次与王选团队默契配合,采用了北大方正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彻底实现了“告别纸和笔”的技术革新。

王选生前写过的许多文章都发表在《光明日报》。2005年10月,患癌症的他忍着巨大痛苦写下一篇7000字的文章,呼吁“给优秀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我联系光明日报刊发,希望不要删,不行就分两次刊登。可能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才提出这一之前从未提过的要求。光明日报对此非常重视,于2005年11月17日全文刊发。两个多月后王选不幸离世,这是他此生最后一篇文章。他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最后呼声,通过光明日报传播给大众,永载史册。

(光明日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2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王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