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怀念梅龙镇伊势丹,到底在怀念什么?

行业 191 0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追忆的不是老城,而是自己的逝水流年。”

上海人怀念梅龙镇伊势丹,到底在怀念什么?

文 / 巴九灵

上月底,上海老牌百货梅龙镇伊势丹确认将于今年6月30日后终止营业。作为南京西路上的招牌之一,它已经陪伴上海市民20多年。

此番歇业,仿佛老友告别,让不少上海人大为感伤。

梅龙镇伊势丹

有人说,南京西路像一个大舞台,各路英雄,次第登台。名角儿在台上时固然风光无两,戏唱完了,也只好鞠躬退位,只有舞台永远光彩夺目。

然而,真当我们回顾这条顶流街道的过往,又会有点疑惑:到底是舞台成就了名角儿,还是名角儿成就了舞台。


USA


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南京西路舞台上登场的名角儿,并不是梅龙镇广场,而是两个街口之外的上海商城。老上海人对它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波特曼商城。

约翰·波特曼,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蜚声全球,被誉为“改变了全世界城市天际线的设计师”。1979年邓公访美时,曾下榻于波特曼设计的威斯汀桃树广场酒店,对其出众的建筑风格印象深刻,便邀他来华,为中国也设计一座地标级作品。上海商城便源起于此。

“几乎没有酒店,汽车也不多,是自行车的王国。”这是波特曼对中国的初印象,但他并不像当时的大多数西方人那般鄙夷或感到失望,反倒“心潮澎湃”,决心要在这里完成一些伟大的作品。

现在回过头去看,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次天作之合:“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1990年,历经各方多年的艰难努力,有48层楼、164.8米高的上海商城终于落成,同时刷新了上海市的建筑高度和规模纪录。它的内部除了商场,还有剧院、餐厅、办公空间,以及富丽堂皇的丽兹卡尔顿酒店。整个建筑光鲜气派、通透明亮,中西方元素交相辉映,在彼时“灰色单调的城市”里尤为扎眼,犹如星辰初升于幽谷,光华洒向四方。

1988年在建中的上海商城

图源:网络

而就在上海商城的正对面、南京西路的南侧,还有一颗“明星”——实体的那种。

上海展览中心的红玻璃五角星

图源:网络

最初,上海商城是以“上海展览中心北楼”的名称立项,作为街对面上海展览中心的附属。而上海展览中心在1958年建成时的名字则是中苏友好大厦。这件苏联中央设计院的建筑作品,气势恢宏,使用了大量俄罗斯风格的装饰构件,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端坐于110米高塔顶端的红玻璃五角星。在数十年前,它也曾照亮这座城市。

一路之隔,两座同样宏伟、却功能不同,同样由外国设计师操刀、却风格迥异的建筑,一新一旧,并肩而立,这成为那个街区乃至那个转折年代的最佳定格照。

上海展览中心

敏锐的人一看便知:历史又拉开了新的一幕。


HongKong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政府对待商业开发的态度愈发积极,投资金额和建设规模逐年扩大。数年间,大型建设工地如盛夏之花,一朵接一朵地绽放于这片沃土。私家车的鸣笛、卡车的喇叭、工人们的交流呼喊声……种种嘈杂,交织汇聚,仿佛在大声宣讲着这座城市的雄心与梦想。

这些声音中,最为洪亮的当数港商。自1992年“南巡讲话”以来,他们响应“引进外资”的政策,来到南京西路,唱起了主角。

率先亮相的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它主导了梅龙镇广场的开发工作。37层的总高,花岗石的外表,充满欧陆风情的设计,裙楼商场里有一个高达7层的中庭……香港地产大亨一出手就展示了不凡的建筑审美和基本功。

梅龙镇伊势丹百货内部


只是,和上海商城开工时的1987年相比,这座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然地覆天翻:十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5倍多;全市GDP总量翻了6倍多。这意味着,对于当时的上海人民而言,仅仅是美轮美奂的硬件设施已不足以激动人心了。

于是,香港商人们带来了软件——先进的百货业经验。

梅龙镇广场引进了日本伊势丹百货等诸多大牌,定期推出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屡屡引发沪上轰动。最让市民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早上,伊势丹的营业员会集体站在原地鞠躬致敬。

而比这类战术行为更具示范效应的,是外资们的战略眼光。在梅龙镇广场开业两年后,中信泰富广场和恒隆广场也在附近陆续亮相,它们带来的是“成片开发”的经营理念。

恒隆在选地的时候就对政府提出,要将南京西路打造成为上海最具现代化的顶级购物区和甲级办公楼区。恒隆集团的主席陈启宗,曾在致股东信中阐述过自己的决策依据:“如果我们认为上海未来会成为世界级城市,我们就要做世界级质量和规模的物业。”

时间,给远见做了证明。

如今,从静安寺走到南京西路,西段是久光、芮欧等构成的“金五星”,东段则是“梅泰恒黄金三角”,这短短一站路的距离,集齐了全球所有的奢侈品品牌,而在商场楼上的写字楼里,还云集了大量国际一流企业。

从这个角度看,梅恒泰塑造的不只是南京西路这“黄金一英里”,更是中国百货业“黄金十年”的商业形态与秩序。


Hangzhou


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拦腰截断了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清廷被迫启用海运,上海与杭州的经济地位随之倒反。自那以后的160多年里,“自古繁华”的杭州,逐渐变成了上海眼里的小兄弟与后花园。

因此,上海百货界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的生意逻辑会被一个相貌奇特的杭州人所颠覆。

阿里巴巴的崛起,点燃了许多人的电子商务梦想,同时也将大量实体商业的从业者推入了名为“转型”的泥潭。

2005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

百货商场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品类,但在网购面前,巨型商场的所有货品加到一起,也不过沧海一粟。而在2009年天猫开创“双十一”之后,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投身线上平台,线下百货所拥有的品牌优势也被残忍抹平了。

接下来,面对网购残忍的价格战竞争,百货界才陡然意识到,自己要面对的根本不是汹涌而来的长江后浪,而是汪洋大海。马云的公司虽然不在南京西路,其影响力却从未缺席。

经过十来年的挣扎摸索,摆在百货商场眼前的出路已经非常清晰了,只有两条,一是做大,二是做专。

所谓做大,不单是扩大面积,更重要的是扩大业态,要提供更多的花样,让顾客不断做回头客;所谓做专,则是要更精准更紧密地定位,老年人、都市白领、母婴、二次元,都是可以深耕的细分市场。

不管怎么做,原来那种一楼美妆黄金、二楼女装、三楼男装的老旧布局已经不合时宜,改造或是重建,势在必行。

具体到南京西路上,2020年,中信泰富广场进行大改,除了对商场外观进深度重装外,内部店铺也进行了大换血,引入了大量“南京西路首店”“上海首店”,或是品牌形象店。

2021年12月28日

南京西路中信泰富广场完成改造

今年,恒隆广场也将进行改扩建,建设恒隆三期;锦沧文华广场和太古汇也在进行差异化改造。梅龙镇伊势丹百货的歇业,正是这波商场改建浪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就像歌词唱的那样:“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你再惋惜,也改变不了潮流的方向。


Shanghai


在香港,曾有一条以印刷各式喜帖为主业的利东街,街上大多是旧式唐楼,整齐划一,颇具传统风情。20世纪80、90年代,无数香港新婚夫妇来这里选购喜帖,是为全城市民的共同回忆——恰如梅龙镇伊势丹之于上海人。

因此,当2004年港府拆除这片街区重新建设时,香港市民也如今天的老上海一样,唏嘘不已。

其实,类似的“老城情节”广泛存在:人们不管自己的故乡是大城还是小城,看到旧物拆除,总不免感到惋惜,乃至伤感。根源上,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追忆的不是老城,而是自己的逝水年华。

今日的利东街,已经被改造成为一条林荫游步道,不过港人走过那里还是会怀念以前喜帖满街的景象。未来的梅龙镇广场,很可能也会发生同样的事:人们在更新过的新型商场里,回忆起伊势丹百货的往日辉煌。

永远光彩夺目的,原来不是舞台与名角儿,而是我们每个人与舞台有关的记忆。


本篇作者 | akagi |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标签: 伊势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