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后”省部级,都有谁?

杂谈 173 0

“75后”省部级,都有谁?


“75后”省部级,都有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省部级,人们大多想到的是“60后”人群。从当下领导干部任职情况来看,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主要群体仍是出生于1960年至1975年这个时间段。


但最近一两年来,“75后”领导干部晋升省部级的频率逐渐加快。大众、媒体也从关注“70后”副省部级转向关注“70后”正省部级以及“75后”副省部级。


我国首位“70后”副省部级领导干部于2013年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当年2月,1970年1月出生的时光辉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10年后的2023年5月,李云泽成首位“70后”正部级领导,履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同月底,出生于1970年11月的阿东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成为第二位“70后”正部级干部。目前全国范围内“70后”正部级仅有李云泽、阿东两人。


而“75后”副省部级领导,最早出现在4年前。2020年4月,1976年5月出生的任维出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同年9月,1975年4月出生的张红文被任命为安徽省副省长。


此后,“75后”省部级领导干部队伍的人数每年都在更新。今年也不例外:2月,1975年7月出生的曹志强升任湖南省副省长;4月,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霍小光为新华通讯社副社长。霍小光出生于1975年9月。


白鹭洲知政统计发现,截至发稿前,全国范围内“75后”省部级干部至少已有10位,分别是:


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任维(1976年5月生);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张红文(1975年4月生);

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1975年6月生);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张晓强(1975年11月生);

安徽省副省长任清华(1975年3月生);

天津市副市长谢元(1975年6月生);

海南省副省长顾刚(1977年4月生);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1976年8月生);

湖南省副省长曹志强(1975年7月生);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部务会主任霍小光(1975年9月生)。


其中,8位干部在省级党政领导班子中任职,从地域来看,西藏、新疆、甘肃、安徽、天津、海南、湖南7个省份均有“75后”省部级干部的身影,其中安徽有2位。除地方省区市外,还有2人在中央部门工作。


不难看出,在省级党政领导班子中任职的“75后”副省级干部大多担任省级政府副职,任维担任省级政府常务副职,他同时也是省级党委常委。另外3位省级党委常委中,张晓强和张红文分别主政兰州市和合肥市,是省会(首府)城市中鲜有的“75后”市委书记。



近半数去年晋升副省部级


10位干部中,4位是在去年晋升为副省部级的,占比近一半。这与去年年初省级地方两会中政府班子换届密切相关。白鹭洲知政此前曾报道,在那一轮换届中,各省市区“70后”副省长数量大幅度上升,任清华、谢元、顾刚就是58位新任“70后”副省长中少有的三位“75后”干部。


任清华


安徽省副省长任清华是他们中唯一一位女干部。她和顾刚至今仍保持着现任最年轻女性省部级干部、最年轻省部级干部的纪录。他俩在海南工作时还曾是多年同事,曾共同参与海航风险处置。


2021年9月,在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峰、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后,时任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曾致信全体员工。


顾刚


顾刚在信中提到:我想海航人都还记得去年初的时候,工作组刚刚进驻的时候,大家七八个月没有发工资,谁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信任工作组,我和清华同志只带了几个助手,想选几个海航同志到工作组,在楼梯间听到一群年轻人说“如果要抽我去工作组我就要辞职,我不能背叛公司”。而今天,工作组依然还是那十个人,但我们生产经营几乎已全部正常化,每一个海航人,都知道风险尚未过去,但工作组,我和清华同志与大家,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完整的整体。


信中提到的“清华同志”正是时任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常务副组长任清华。


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


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地方党政机构换届及其连带人事调整中,最年轻省部级干部的纪录陆续被刷新。各省党委常委那一轮换届是从2021年10月开始,至2022年6月结束,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和张晓强便是在那轮换届中迈入省部级干部的序列。


张晓强


2021年10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换届前夕,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跻身新疆党委常委;2022年5月,广东省委完成换届,张晓强成为广东省委班子中的“新面孔”。



企业成“75后”地方省部级干部摇篮


梳理他们的早年经历,白鹭洲知政注意到,在省级领导班子任职的8人中,6人均在企业工作15年及以上,包括直辖市市属企业、省属国企、央企等。干部“由企转政”的任职经历如今已不再罕见,这与我国对于干部跨部门调配和交流的规定有关。


张红文


张红文、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任维3位均是由央企副职转向各地副省部级党政领导的。张红文长期与航天工业打交道,曾获中央电视台“科技盛典”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当时与他一同获奖的,包括袁隆平、李兰娟等。央视当时的介绍称,张红文主持我国巡航导弹的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研发工作,技术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反舰巡航导弹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任维


任维是电力行业出身,曾在能源央企工作多年,2020年,时任中国大唐集团副总经理任维转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在任维赴藏工作的同年,张红文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调任安徽省副省长;伊力扎提·艾合买提江于2021年在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任上赴疆履新,升任新疆党委常委。


曹志强


今年刚刚履新湖南省副省长的曹志强曾获“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他长期在钢铁企业就职,曾在湘钢和母公司华菱钢铁集团工作20余年,2021年11月在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任上,接替同月落马的杨懿文出任常德市委书记。



不只是年轻


这些“75后”干部不只是年轻,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同时具备了自身专业技术领域丰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才干。


比如,任清华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曾在深圳一家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多年;霍小光自人大中文系毕业后就一直在新华社工作;任维17岁进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习,27岁自清华博士毕业;陈昌盛曾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霍小光


2位中央部委干部霍小光和陈昌盛分别在新华社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多年。霍小光在新华社工作了20余年,曾精心采写了《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为了“联合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侧记》等一大批重头稿件,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昌盛


陈昌盛曾就职于中国人保集团,后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长期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和国家五年规划编制,著有《从贫穷走向繁荣》《迁徙的人,变动的城》《数字税》《从反危机到新常态》等学术作品。


陈昌盛去年7月出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仅5个月后便转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综合性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国务院研究室是国务院办事机构,其中有一项重要职责是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谢元


谢元和张晓强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2人仕途背景较为相似,早年曾在街道办、团县委、市局等单位工作,后陆续担任常务副县(区)长、县(区)委副书记、县(区)长、县(区)委书记等职。他们二位还都曾跨省任职,谢元任职天津前一直在江苏省南京市工作,张晓强则先后在浙江、广东、甘肃三省份工作。


2020年,省部级干部首次有了2位“75后”,2021年、2022年各新增1位,2023年新增4位。今年时间尚未过半,已有2位“75后”跻身副省部级。不难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75后”面孔出现在省部级干部队伍中。


来源:白鹭洲知政(海峡导报记者 宁诗慧)

标签: 任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