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不再荒凉!要“添绿”也要“生金” 生态与富民双赢

热点 124 0

央视网消息:近半个世纪里,几代人在“三北”工程区内接续奋斗,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沙化土地5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同时,工程区内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三北”工程如何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攻坚“三北” 如何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

你也许知道新疆盛产水果、干果。但你不一定知道,你爱吃的这些水果和干果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

西北不再荒凉!要“添绿”也要“生金” 生态与富民双赢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活一棵树有多难?新疆人又是怎么在这种地方种出了这么多果树?

地处沙漠边缘的阿克苏地区饱受风沙之苦,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3000毫米。为对抗沙漠的侵蚀,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了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工作。

按照造林的要求,盐碱度不能高于1%,想要造林必须改土。

填充良土、用调水冲浇盐碱、开沟挖渠排水压碱。经过不懈努力,柯柯牙的土壤盐碱含量终于降到了国家标准以下,打破了年年种树年年荒的魔咒。

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种树是第一步,如何保住来之不易的绿色是新的考验。要改变防沙治沙纯靠政府投入的局面,充分调动老百姓的力量参与植树,当地想出了“以林养林”的办法。

当地人经常说核桃是“懒人树”,不需要农民花太多精力管护,农闲时打工又可以增加一份收入,作为“以林养林”的入门款性价比最高。

随着柯柯牙套种经济林的成功,当地的经济林树种也从苹果、红枣升级到杏子、葡萄,樱桃等。通过“以林养林”,阿克苏地区建成了450万亩的特色林果基地。阿克苏市、温宿县林果收入已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

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要“添绿”也要“生金”。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因地制宜的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新疆人在和田的沙漠里种出的玫瑰花正在丰收,在喀什沙漠边缘种下的50万亩新梅已经挂果。让生态与经济共进,让西北不再荒凉,这份事业道阻且长,却未来可期。

标签: 西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