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视角下的佛陀:毗湿奴的第九化身

知识 194 0

很多人认为佛教如今在印度灭亡了,印度人现在都信仰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我之前也跟印度的朋友聊过这个问题,其实印度人认为他们既信印度教,也信佛教,与其说佛教在印度消亡,不如说是与印度教融合为一了。就像我们中国道教王重阳说的:“荷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儒释道)原本是一家。”佛教的观音菩萨,在道教称为“慈航道人”。佛教的伽蓝菩萨关羽,在道教称为“武财神”。在印度也一样,佛教也是起源于婆罗门教,佛陀早年也学过婆罗门的重要经典《吠陀经》,也修过梵行。两教都吸收了彼此的教义,现在佛教与印度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佛陀雕像

印度教视角下的佛陀:毗湿奴的第九化身

在佛教中,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只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天的天主,也是佛陀的护法神之一,而在印度教的广袤宇宙观和神话体系中,佛陀被认为是维护之神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这一观点在印度教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本文将探讨印度教如何看待佛陀作为毗湿奴的化身,并分析这一观点在宗教、历史和社会层面的意义。

毗湿奴和化身观念

在印度教中,毗湿奴是三大主神之一,其他两位是“毁灭之神”湿婆和“创世主”大梵天。毗湿奴被视为保护和维持宇宙秩序的神灵,他通过化身在人间降临,以纠正不正义、保护信徒和恢复正义。毗湿奴的十个主要化身被称为“十化身”(Dashavatara),分别是鱼(Matsya)、龟(Kurma)、野猪(Varaha)、人狮(Narasimha)、侏儒(Vamana)、罗摩(Parashurama)、罗摩(Rama)、黑天(Krishna)、佛陀(Buddha)和未来的化身(Kalki)。

骑大鹏金翅鸟的毗湿奴

在印度教传统中,佛陀被认为是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这一观点主要见于《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等经典中。据该经典记载,毗湿奴在佛陀形态降临人间,以引导那些不道德的人远离婆罗门教的祭祀仪式,转向非暴力和善行。这一说法在印度教的叙事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印度教对佛教兴起的回应和包容。

创造之神:毗湿奴

经典中的记载

在《薄伽梵往世书》第1卷第3章第24节中,佛陀被明确提及为毗湿奴的化身:“那时,宇宙中的所有人都变得异常贪婪,他们完全被物质享乐所蒙蔽。于是,宇宙之主毗湿奴化身为佛陀,宣扬非暴力和慈悲。”强调了佛陀的降临是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并引导他们走向道德和正义的道路。

此外,在《毗湿奴往世书》中,佛陀作为毗湿奴化身的形象也被描绘得非常清晰。佛陀的教义被描述为引导那些缺乏智慧的人远离祭祀和暴力的手段。佛陀的出现是为了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他们的行为和信仰,进而恢复社会的道德秩序。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

佛陀化身观的宗教意义

佛陀被视为毗湿奴的化身,这一观点在印度教内部具有多重宗教意义。首先,它展示了印度教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将其他宗教的创始人物纳入其广泛的神话体系中。通过将佛陀归为毗湿奴的化身,印度教不仅承认了佛教的存在和影响,还在某种程度上将其整合进了自己的宗教结构中。

其次,这一观点有助于缓解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佛教兴起初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和冲突。通过将佛陀视为自己的神灵,印度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紧张关系,促进了宗教间的和谐与共存。佛教也曾将婆罗门教的一些神灵,例如:八部天龙、大梵天作为佛陀的护法神。两教也相互影响,彼此竞争。

佛陀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并迅速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各个角落。然而,到了公元7世纪,印度教在商羯罗的带领下重新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佛陀被吸纳为毗湿奴的化身,使得印度教能够更好地应对佛教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教义与佛教的信徒。很多印度佛教徒开始转信印度教。这种行为在世界宗教史中很常见,就是先肯定你,再去否定你。例如:伊斯兰教也承认基督教的耶稣是和默罕默德一样的先知,但他不是上帝之子;道家认为“老子化胡”,是老子出关去印度点化释迦摩尼成佛的;佛教也认为孔子是“儒童菩萨”。彼此都想吸纳对方的宗教领袖与教义。

在现代印度社会中,许多印度教徒仍然尊崇佛陀为毗湿奴的化身,并将其视为智慧和慈悲的象征。与此同时,佛教徒则更多地强调佛陀作为独立宗教创始人的地位,强调其教义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反而印度教的主神梵天,是佛陀的护法神之一。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结论

佛教即使在印度发展最辉煌的阿育王时期,都不曾占据主导地位。印度历史上宗教一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多宗教也经常在一起开“无遮大会”互相辩论教义。佛陀作为毗湿奴的第九化身这一观点在印度教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印度教的包容性和适应性。通过将佛陀纳入自己的神话体系,印度教不仅缓解了与佛教之间的紧张关系,还促进了多元宗教的共存和交流。但也导致了佛教本身的矮化,成为了印度教的一个分支,而最终被吞并。让婆罗门教最终成为了印度的国教“印度教”。

佛教教义是追求众生平等,而婆罗门教是把印度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并认为高种姓的人是梵天用口造出来的,所以统治阶级更偏向等级观念强烈的婆罗门教,而佛教追求众生平等,当然就不受统治阶级的待见而沦为附庸了。

标签: 毗湿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