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六十五年前看鸣华梁益鸣和张宝华

行业 190 0

回忆六十五年前看鸣华梁益鸣和张宝华、张宝荣的戏


回忆六十五年前看鸣华梁益鸣和张宝华

最近听说大武生张宝华出纪念册了,很高兴。所以想到梁益鸣也应当出纪念册,迟金声都出书了。少鸣先生乃梁门跨灶之子,克绍箕裘踵武赓续,必将梁先生之艺发扬光大,我们翘首以盼梁益鸣纪念册付梓。

六十五年前,那是1959年12月的一天,马连良当年6月正式收徒梁益鸣不久,“假马连良”的鸣华京剧团来了,家里给了我二张华北戏院的票,一场是梁益鸣主演的《失丶空丶斩》;一场是梁益鸣的寇准丶张宝华的七郎丶张宝荣的令公的《杨家将》。当时的票价 3-6角,多亲民啊!好象吳吟秋当时也在鸣华团唱旦角。

家里还一直告诉我,梁益鸣是马连良的刚收的徒弟,张宝华是是孙毓堃和钱宝森的徒弟,张宝荣是余派老生是梁益鸣的妹夫。

我哥还告诉我,梁和张都是群益社科班出身,梁益鸣旧时在中原公司长期搭班,并告诉我凡是科班出身的都有看头!群益社社长是武清人崔灵芝与丁灵芝、李灵芝、任灵芝,还有还阳草——杨韵谱,和芙蓉草人称梆子六草,是梅兰芳的师伯,有“梆子梅兰芳”之称,崔灵芝于告老还乡返回武清县病故,张宝华之父张起接任社长。后张起重新组班“同乐社”(鸣华京剧团前身),1937年张起组民乐社,1942年改为鸣华社,取梁益鸣的鸣和张宝华的华字为班社名,1952年以梁益鸣为团长组鸣华京剧团在天桥,别看团小名气不大,可是团里名角不少哇!

我当时正上中学,戏瘾特大,也听了十多年戏了,但不是真懂。听完戏之后,对《失空斩》印象一般,对《杨家将》很感兴趣,可能与《金沙滩》一扬有关。至于后面张宝华的六郎代《黑松林》剌潘,我记不清了,因为《审潘》后就有起堂的了。奚啸伯的《杨家将》,奚四爷是后赶扮六郎代刺潘宏的。

当年梁张二位正值盛年,其艺术水平多有评论,勿庸多言。凭着二位的师父,就可知非一般艺员所比了。

当时票价一般都不高,鸣华的价也很亲民,是比照天津各区属京剧团的价位,如小盛春、小王虎辰、小崔盛斌票价4角、5角,进大园子可高到六角。王则昭丶刘汉臣建华,赵松樵、李瑞亭的建新,北京的李金声、黄少华、郭少衡的联谊,唐山徐荣奎、耿苓秋都是4-6角。

四大须生的奚啸伯和钟鸣岐能卖到八角, 四大坤伶吴素秋、姜铁麟 ,吉林陈正岩丶童正美才5-7角。

上海戏曲学校俞振飞、言慧珠当时也在津,售价高一些 4角—1元。

现在称为“国宝”裴艳玲的河北省束鹿京剧团才 3-5角,还进不了大园子,只能在天华景一类小园子演。一般中小剧团和不大出名的角,进不了中国和一宫,二类角才可进新华、民主和共和等园子。

厉慧良刚进津时也只能进共和,后来才可久占中国,初时票 也就最高达8角,后涨到一元,只有双出《长板坡汉津口》1.2元。

看看现在的票价,动辄几百上千,张火丁的票价1080元,黑市炒到上万一张,值吗?当年10分钟2分钱计时凭条收费,就能看到小彩舞、马三立、石慧儒,而现在的相声票价也高达上千,真不可思议?

现在的“艺术家”、一级演员会多少戏?李少春自说能贴150出戏,六十年代他的戏票价最高一元二角,马连良、谭富英到天津最高一元五角,我知道天津中国大戏院最高票价,是梅兰芳前排二元,1950年老盖五爷叫天代小盖张剑鸣卖到前排二元,由于小盖还嫩,台上起哄喊票价不值,盖五上台斥责观众起哄,并声言不满可退票惹起一场风云。现在只会几出戏则可售出天价。文革前五六十元工资,可以看大角前排五十出戏;现在月收入一万元看名角也就能看七、八出戏,这样下去,买得起票的观众岂不愈来愈少?京剧观众都没了,怎么振兴?

鸣华后来叫风雷了,我也没少看吳纪敏丶薛宝臣丶李鸣岩丶林雅雯和后起的于鸣奎公子于荣光的戏,当时票价都很亲民。

可惜梁益鸣只留下《打窦瑶》的唱片,连平反都没赶上。张宝华得以高寿,并留下《剑峰山》的录相。再想听梁益鸣和张宝华,只能听这二张唱盘和录相了!

旧时北京京剧界有以珠市口为界的街北、街南之分,出身于此的一般不得到街北搭班。而不少出科于亍南群益社的身怀绝技之人,打破了这种世俗陋规,象宋遇春(宋益俊)、梁益鸣、马益长、宋义增(宋益增)、周益瑞丶张宝华等,皆享名于世有的还进入了中国京剧院。

时光荏苒,群益社和鸣华团留给人们的记忆不变,它们在京剧史上应占有光辉的一頁!

标签: 张宝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