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不进去《额尔古纳河右岸》,其实是因为这一点

杂谈 120 0

看到有很多人说读不进去《额尔古纳河右岸》,觉得很难啃,其实我第一遍刚开始读的时候也差点中途放弃。

不断登场的人物,混乱的人物关系,老奶奶自言自语般的叙述,让人不知所云。

很多人读不进去《额尔古纳河右岸》,其实是因为这一点

当读到五十多页的时候,主人公的父亲意外去世,在他临死前那种奇幻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氛围营造,以及之后母亲在爱人逝去后的凄惶无助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非常顺畅地读完了全篇,很是震撼,并为此写下来三篇书评。

重温《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将带着初读这本书的朋友一起,从梳理人物关系、整体故事脉络出发,在领略大兴安岭铺面而来的自然气息的同时,跟随鄂温克族五代人感受命运的沧桑变幻。

女主人公的原型玛利亚·索出生于1921年,2022年去世,横跨了一个世纪,她是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最后一位酋长,本书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就是她一生的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1

女主人公的原型玛利亚·索出生于1921年,2022年去世,横跨了一个世纪,她是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最后一位酋长,本书所讲述的整个故事也就是她一生的写照。

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坐在悬崖上,向过路的人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如果路人猜错,就被害死。

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亡。

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早中晚从四条腿到两条腿,再到三条腿代表了人从年幼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人生历程。

《额尔古纳河右岸》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如同斯芬克斯谜一样,代表了一个人的一生。

每一部分开头都会有一段有别于正文文体的文字,像是插叙一样,交代了主人公当下的生活状态,增加了写实感。

书的开头,第一部“清晨”,以女主人公的一段旁白开启了整个篇章: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主人公的回忆录,而开头整篇是对她当下生活的描述。

在她这段讲述里,第一个提到的西班是主人公小叔子的养女的私生子,这样说有点绕,展开来说,就是主人公第一任丈夫有个弟弟叫拉吉米,因为一次意外丧失了生育能力,领养了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后来生下一个私生子,就是西班。

第二位提到的玛克辛姆是主人公弟弟鲁尼的儿子。他为什么看到裂缝会哭呢?因为他的母亲妮浩是一位巫师,妮浩在一场求雨的仪式中生命走向了终点。

第三位提到的柳莎是主人公的儿媳妇。她嫁给了主人公的大儿子维克特,维克特酗酒而死。柳莎每到月圆之夜就会想起他,因为每当这个时候,维克特就会向她求欢,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许多欢快的夜晚。

第四位提到的安草儿是主人公的孙子。他的父亲安道尔是主人公的第二个儿子,性格较为痴愚,到了孙子安草儿这里则更显得有些愚钝。

第五位提到的帕日格是主人公的重孙子,他的父亲是安草儿,母亲叫优莲,在本书接近尾声的时候对他们都有简短的描述。

第六位提到的达吉雅娜是主人公的女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2

这样第一篇开场序言中的人物基本交待完毕,再来对文中提到的名词做一些解释:

乌力楞:是鄂温克语的音译,意为“子孙们”、“住在一起的人们”,相当于一个家族公社。每个乌力楞包括四到七八个同一父系血缘的小家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基本经济单位。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作,平均分配猎物。乌力楞重要的生产、生活问题由家族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希楞柱:又称“仙人柱“,鄂温克族人住的圆锥型帐篷,高约一丈,直径约一丈二尺,也就是大约4米。外面用桦皮、兽皮、帆布、毛毡做围子苫盖起来。

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随着历史发展,有一部分鄂温克族人走出山林,居住在了草原和河谷的平原地带,以农牧为主,有一部分依然留在山林,以游牧为主。

主人公“我”的部落就属于留在山林里的那一部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驯养驯鹿,不是圈养,而是随着驯鹿的生活习性迁徙。

董宇辉有一段动情的描述:每当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就会想到那里驯鹿逐苔藓而栖,月光下萨满起舞,繁星低垂于夜空,篝火旁人们载歌载舞,饮酒欢唱,直到天亮。

驯鹿逐苔藓而栖,因为驯鹿喜欢以苔藓为食,所以它们的生活习性是跟随苔藓的生长而迁移,使鹿部落也就跟着驯鹿而迁徙。

他们和驯鹿相依相伴,相互依存,分不清是他们驯养了驯鹿,还是驯鹿驯养了他们。

他们有本民族语言,但是没有文字,住在山林里的鄂温克族人写字用蒙文,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鄂温克族人则大多用汉字。

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被各种名词绕晕,有的像英语,有的像俄罗斯语,有的像蒙语,尤其是每个人物的名字,像是多元文化的集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3

有人把《额尔古纳河右岸》比作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基调确实很像,但是受文化背景影响,《额尔古纳右岸》读起来会更顺畅一些。

两本书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相比较,《百年孤独》在这方面要更浓郁一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于萨满教的描述非常引人入胜,尤其是妮浩牺牲自己的孩子换回他人生命的无私无畏,让人读来不由怆然涕下。

有些人对此却表示难以理解:

怎么可能有一命换一命这种因果?

一个萨满怎么可能有那么大能耐?

这是夸大其词,宣扬迷信!这是宿命论!

正如我在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对于未知的事情我现在从不妄加论断,我相信人与自然通过和谐共处,会产生一种神秘的牵系,自然会给予指引和护佑,也会索取它想要的回赠。

真正想要领略其中风采,还是请翻开《额尔古纳河右岸》静静品味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标签: 额尔古纳河右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