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为了对付缺乏骑兵的倭寇,戚家军创造了一套作战方案

行业 123 0

鸳鸯阵确实从发明出来就是为了对付缺乏骑兵的倭寇的。而且适用地形就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的地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鸳鸯阵:为了对付缺乏骑兵的倭寇,戚家军创造了一套作战方案

鸳鸯阵的核心进攻装备是竹制的狼筅和镗钯,防御装备则是依靠两侧的藤牌,很明显,这种阵型缺乏机动能力,也几乎无法对抗高防御的重步兵和高机动的骑射。但对付以装备打刀和野太刀为主,披甲率也不高的倭寇,效果却十分显著。由于倭寇多活动于我国沿海多丘地带,所以鸳鸯阵的机动弱点也完全可以忽视,反而其灵活的拆分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个大阵能迅速拆分成几个小阵来对付分散的敌人。

如果硬要鸳鸯阵去抗衡骑兵,也不是不行,比如对付披甲状况一般的轻骑兵,鸳鸯阵中还配备有几名长矛手,也够轻骑兵喝一壶了。但这些长矛手的主要职责是驱赶那些企图靠近藤牌手的倭寇,以及刺杀那些被狼筅横扫倒地的敌人。一旦对手是机动能力较强的骑射手,那鸳鸯阵中仅有的几面藤牌就不够看了。

但这只是鸳鸯阵不易对抗骑兵,而非戚家军无法对抗骑兵。因为面对关外八旗,不止是戚家军,几乎所有明军都另有一套作战方案。

戚继光的战友,同样曾经率兵剿除倭寇,后来又参与关外战事的俞大猷,就曾经为了对付蒙古铁骑而创造过炮车阵:“当战时,车环于外,马步援兵贯之于内,而营外复连以拒马,枪锋刃向外,不必挑濠而濠之险在我,不用依城而城之势在营,况以火器更番举放,杀手三叠出追,则步骑递用,而出奇无穷。”此后的戚家军也曾在远征关外时大量使用过这种改进过后的车阵。

俞大猷在关外的一次战斗之后,还曾经写信给戚继光,信中说:“近日兵车三千,当虏数万,大挫其锋。边方之人,谓百十年来无有堂堂正正若此一胜。”信中颇有炫耀之意,可见明军的胜利不小。

明朝毁于党争,腐败,以及一干奇葩的中晚明皇帝们:怪诞不羁的正德,荒废政事的万历,刚愎自用的崇祯...这些颓势真不是几个英勇善战的将领,和几个攻守兼备的阵法,就能挽回来的。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标签: 鸳鸯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