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杀人的悲剧,《牯岭街》20年前讲透了

行业 137 0

时光撰稿人 | 云起君
像爱电影一样爱健身。


上个月,邯郸三少年杀人案被核准追诉,杀害13岁同学的三少年已经被刑事拘留。法律再一次告诉人们,未成年不是犯罪的保护伞。

少年杀人的悲剧,《牯岭街》20年前讲透了

人们在震惊于少年杀人手段残忍的同时,也不禁会问,三个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少年,是如何变成杀人犯的?

究竟是为什么,让他们如此凶残,如此不择手段,如此冷血无情。

这则“少年杀人”的新闻,让时光君忍不住想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老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在片中,杨德昌导演仔细探讨了小四这个少年,从好学生转变到杀人犯的全过程。

他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小四的家庭,父母的境况,他的社会关系,交友情况,甚至是他的爱情过程和经济问题。

杨德昌没有给“少年杀人”一个明确的结论。

在片尾,法律给了少年严厉的制裁,但是杨德昌在人文的角度上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四其人其事

《牯岭街》基于1960年代耸人听闻的少年杀人案改编而来。

1961年,台北建国中学日间部初二学生茅武,在牯岭街上杀死了自己的女朋友,被判刑入狱。

三十年后,杨德昌用了四个小时重新构建了这一案件,完成了对青春的回眸。

杨德昌和茅武是同一代的人,他在影片中所展现的“杀人事件”,实际上就是在回顾1960年代台湾的政治、文化、经济、人文和社会的关系。

小四是一个好学生,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一点。

Honey说他“不像是混的”,小猫王也说他“是好学生……”。

小四的父亲是老上海的知识分子,在逃亡台湾的路途中,几乎倾家荡产。

市侩的邻居瞧不起这贫困家庭,父亲又认不清现实,母亲又卑微而现实。

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小四身上,但又无法带给他真正的希望。

虽然家庭并不缺失,但这里也是没有温暖的地方。

小四钟爱藏在柜子里,逼仄的空间是他逃避现实和困惑的乌托邦。
在父亲被白色恐怖逼成了一个犬儒主义者之后,小四隐约地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但父亲依旧喋喋不休地抱怨着现实生活。小四原以为自己能从父亲的身上找到寄托,其实父亲早已变成了一个庸俗的人。

因此,父亲既是小四“理想主义”的启蒙者,也是毁灭者。

尚未成年的他,无法理解成人世界,也无法再同龄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变成了小马口中的小混混,“我还以为你是个好学生呢,原来又交女朋友,又干架”。

急需要一根稻草来拯救自己的小四,孤注一掷地爱上了小明。

他觉得他和小明可以相互拯救,但却没想到小明是一个流连在不同男人之间的女性。

他无奈想从小翠身上找到慰藉,忘记小明。但小翠只是只想玩玩,理由甚至更简单“快乐至上”。

当小四想卖掉手表和小翠玩乐时,小翠嗤笑道:“花那么多钱干什么,你想学小马?笨蛋!”

小翠和小明,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小四希望用爱情来阻止自己堕落的尝试,宣告失败。

小马和小四之间并没有友情,只是少年心气。

两人截然不同的家庭和成长背景,造成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

小马是暴力和权利的后代,小四则是权利和暴力的牺牲品。

亟需要自我认同的小四,错把Honey的欲望当成了自己的欲望,但Honey在《战争与和平》中完成了自我反思和认同。

没有经历身份构建的小四,没有家庭、学校和老师的指点与关怀,这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少年,走上了街,拔出了刀,刺向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孩。

他完成了成长的闭环,付出了代价,一并摧毁了自己的世界。

暴力文化的渗透

中国台湾的黑社会,历史悠长。

早在日本殖民时期,就有了“以台治台”的政策,收买无业游民加以利用。1945年之后,这群人中的一部分留在了中国台湾,成为了当地的黑恶势力。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带去了一批流氓帮派。

多股势力相互纠缠,加上台湾社会的迅速发展;台湾当局与黑恶势力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了台湾黑社会的壮大和蔓延。

一部分黑社会势力甚至将触手伸进了学校。大批校园学童,成了黑势力的牺牲品。

在《牯岭街》一片中,就有217眷村帮和小公园太保帮这两股黑社会势力。

小四原本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上了夜间部之后,接触到了校园帮派,他迷失了自己的行为方向,其所作所为不再受到自我和法律的约束。

所以,小四的“堕落”可以理解为一个迷茫的少年融入群体后,自我本性的丧失。

而且,在经历了爱情幻灭,信仰崩塌等等事件后,受到他人和暴力的驱使,在混战中走向了沉沦和毁灭。

暴力是隐蔽的,是不见光的。

因此,影片的很多戏都在夜里发生。大部分场景笼罩在黑暗之中:眷村派黑漆漆的台球厅,山东和滑头在黑暗电影院里的密谋,眷村派被血洗的黑色雨夜,小四杀死小明的晚上……

黑暗和暴力总是如影随形。

比起亡命徒Honey,小四更像是一个格格不入者——他既不是帮派成员,又不是一个好学生。

他没能进入社会秩序,也不在校园秩序内。因此,他是一个局外人。

实际上,到了1980年代,台湾的黑社会组织已经不再依靠赌场、收取保护费来维系现金流;他们进入到各种行业,包括应召站、茶室、私娼寮、地下钱庄、娱乐公司。

很多少年因为不够成熟,错把暴力和偏激当作了哥们义气。

杨德昌电影中,少年杀人事件屡见不鲜,这类少年后天社会化不足,缺少情感滋养,造成了人格上的危险倾向。

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失败,学校体制僵化,让他们早早就走上了街头。而街头又鱼龙混杂,暴力肆虐。这样,这群少年就走进了暴力的深渊。

《一一》中,胖子举刀杀死了自己的女同学莉莉。和小四一样,胖子也不像是会杀人的人,他害羞、内敛。他被莉莉玩弄,杀人纯粹是“报复”行为。

小四的杀人和胖子有某种程度的类似,但更有社会性的深度。

爱情在《牯岭街》,更像是异化的暴力途径。

它让青少年更加依赖爱情和对象,越是依赖于他人,越是危险;一旦爱情失败,青少年将体会到更深刻的孤独,从而走向极端。

杨德昌和牯岭街

茅武杀人时,只有15岁,那时杨德昌14岁。

这暴虐血腥的回忆,太过于深刻,以至于杨德昌用了30年来消化。

杨德昌生于上海,但在台北市中心长大。

小时候,杨德昌成绩不好,和老师的关系也并不融洽。这一点在《一一》和《牯岭街》中都有所体现。

杨德昌的电影可以被分为两个文化意义上的三部曲。

首先是《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这三部电影描写了七八十年代的台湾人生活,被称为“台北三部曲”。

《牯岭街》根据六十年代真实案例改编,因此可以视为前传。

至于《独立时代》、《麻将》、《一一》,描写的则是台北人九十年代的生活,因此可以称为“新台北三部曲”。

这七部电影中,又以《一一》和《牯岭街》最为深刻动人。

在筹备《牯岭街》时,小四的扮演者迟迟未定。

导演听说张国柱有两个儿子,就叫来试镜。结果他一眼就相中了的张震。而张震在片中扮演的正好也是张国柱的儿子。

选择张震出演小四,杨德昌心里也是没底的。

实际上张震当年并不会演戏,杨德昌只能用激将法刺激并挑衅他。一段时间之后,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四,就出现在了片场。

这对张震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四刺杀小明的戏结束后,张震觉得自己真的杀了杨静怡,久久不能走出。

因为这一部戏,张震变成了一个内敛、沉默的人。张震也说自己“因为小四,才会变得压抑,思考很多”。

张震随后成为了台湾最为知名也是最为神秘的男演员,不断和各类导演合作,不断斩获奖项。

扮演小明的杨静怡更为传奇,她只演了《牯岭街》这一部电影,然后就去了美国,她远离娱乐圈做了会计师,并结婚生子。

杨静怡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7年杨德昌的葬礼上,从此再无消息见诸网络。

至于张国柱,完整地接受了师范教育,从高中体育老师转行到了演艺圈。

张国柱经历了台湾电影新浪潮、衰败、倒退,最终离开中国台湾,来到香港、内地拍摄影视剧。

应该说,《牯岭街》的导演和主演,代表了台湾电影的不同面向。

杨德昌高屋建瓴,完整地描绘了整个时代。

张震天赋异禀,成为杰出演员的代表。

杨静怡潇洒离去,主宰了自己的人生。

张国柱勤勉有加,维持了自己的名望。

过往在台北,牯岭街上的书店喧闹无比,去牯岭街逛书店,是台北人以往的消遣方式。来来往往的书商,汇集于此,收售各种二手书。

现在的牯岭街,倍显没落。原本人流如织,现如今门可罗雀;只有稀稀落落几家二手书商尚在营业。

几棵巨大的榕树,依旧伫立在这里,似乎在诉说往昔的荣光。

-END-




一眼万年!谁懂这些对视的含金量


宗教骗局+禁忌之恋,这剧够爽够猎奇


标签: 牯岭街少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关于本站

青果号是专业的知识问答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用户解答科普问题。
Copyright © 2024 青果号 版权所有京ICP备10036360号-1

联系我们

合作或咨询可通过如下方式:

QQ:888888

微博:weibo.com/xxx

微信:vvvxxx

关注我们

青果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