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哪里人?

热点 184 0


«——【·前言·】——»

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哪里人?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何处人氏?有山东说、山西说、浙江说等,而最广泛的则为江苏说江苏说中,又有兴化说、大丰说,淮安说以及原箱苏州说之个。施耐庵究竟是哪里人?

«——【·施耐庵籍贯问题·】——»

《水消传》是中山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搞清施时籍贯不仅有助于了解这部巨著的创作思想,而且有助于深人探讨中国长篇小说形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今见之施让幕志题为《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明景泰四年杨新拨,载于成丰四年修《施氏族谱》,全文如下:这里明确提到施氏“世居场之兴化",乃“隐居著《水浒》。

1962年6月,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宜在施家桥村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力岭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山其亲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

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枢一齐下葬),向陈大祥等查询后得知,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大建猪图,据取慕砖时所得。同一菜穴中还掘得瓷器若干,洪武铜钱一枚

不然,若1952年公布的史料是伪造的,竟能被数年后出土文物所证实,这是不可思议的。施让地照出土后二十年,又发现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

这块砖头在施让莫东偏南150米处出土,长29.5厘米,上宽28.5厘米,下宽30厘米,制作粗糙,字大部磨灭。据可辨认的160余字可知京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廷佐

1982年4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国内专家何满子、章培恒、刘冬等十六人到兴化、大丰实地考察,在扬州苯园签署《关于く水游传》作者施耐庵文物资科考察报告》,一致认为墓志铭砖真实可信

当时海内外一些报刊作了过分宣传,说凭这块慕砖的发现,使“施耐庵之谜大白于天下"。同年八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了"首都施对庵文物史料问题座谈会"

他们对施廷佐的曾祖是否即《水浒传》作者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多数与会者认为现在对《水浒传》著作权下结论为时尚早,然而,不管持哪种意见的学者没有一个对这块慕砖本身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笔者认为,参加首都座谈会的先生面对一两件文物不轻易下结论的审慎态度是可取的。孤立地看一两件文物,确实难以下结论,但是,我们如果将历次出土文物和所有文字资料联系起来考察

不能不认为1962年发现的明只泰四年施让地照为1952年公布的施让墓志提供了铁证,1982年发现的明嘉靖三年施廷佐总志则为这一铁证钉上加铆未知持反对意见的先生可否作一次综合审察?

除兴化施家桥外,台湾学者的收藏和江苏大丰的文物也与上述三次发现互相映证,1981年7月16日台北《大华晚报》发表赵知人《能耐疏故里及遗迹》

追述作者在抗战胜利后曾到兴化白狗镇、施家桥一带得到若干史料。文中说:"从白驹镇向西行,大约二十里左右,即达先生居住地施桥村。""《水浒传》中梁山水泊的环境描写

取材于村前村后的芦菲水荡的最色。"作者只看到《施氏族谱》和施氏宗祠的记述,并不知道大击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发现的一系列文物

赵知人义章很快传到大陆,曾任扬州专员、当时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的股炳山读到后即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提议:指示兴化、大半二县征集施耐庵文物,筹建施附庵纪念馆。

大丰县在当年十月通过县播站广播了征集文物的通知。白驹公社马家大队第二生产队农民王学松听到广播后记起他曾在岳父陈远南家(住狮子口大队第九生产队)有一坛子的方砖上有字,便去寻来

持浙江说者,是因明人高所《百川书志》、郎瑛《七修类稿》等史料记载《水浒传》作者为“钱塘施附庵"或"武林施某".《百川书志》等书很接近施耐陇的生活年代,不应有怀疑

但是,至今未有人在浙江发现关于施氏生平的其他史料。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兴化的文物史料却可发现正与《百川书志》等书互和映证,载于《施氏族谱》和《兴化县续志》的明人王道生

«——【·侧面证实·】——»

《钱塘县志》对明以前职官缺略甚重,整个元代仅存县尹、县丞各一人之名,故无可查核。一般情况下称某人为某处人有两种可能:或指籍贯为某处,或指供职在某处

《百川书志》等文献的记载当属后者,这正证明了《施氏族谱》等资料的可信性。因此,有关维持潮江说的资料实际是兴化说的补充,或是一个侧证

至于兴化说与大丰说之争,牵涉到建制沿革的陈帐,兴化是一个古县,大丰是新建之县。五代以前,兴化为扬州海陵县(今扬州市辖之泰州)辖下之昭阳镇,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建兴化县

此后兴化有时属泰州,有时属高邮州,兴化县东海边上有若干盐场,其中有一处叫白驹场。元末张士诚在白驹场起义,使白驹场出了名,成为一座著名的乡镇,一般称为苏北白驹,或扬州白驹,或兴化白驹。

当兴化属泰州时,也称泰州白物。前引施奉桥地照文称"大明国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白驹场",是明代最准确的说法。施耐庞故里施家桥即白驹镇下辖之村庄。

施氏族裔大多居住在施家桥及施家庄、施刘村、清水湾、白驹镇等处,而以施家桥最为集中,施氏宗祠建在白驹镇上。至民国年间及建国初,白驹镇属兴化县第六区。

1952年,政务院决定从兴化、盐城、东台三县析置大丰县,自驹镇的街市部分划归新建的大丰县,施家桥、施家庄、旅刘村、清水湾仍属兴化县。

1957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施家桥东北的施耐庵墓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施家桥居兴化市新垛乡,了解白驹镇的归属沿革就会知道,大非说实际与兴化说是一回事。

不过,按照惯例,当以历史人物生活时代的家乡地名作为籍贯。我们分析了以上各种说法,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原籍苏州说。原籍苏州说实际是兴化说的一个分观点。

这些同志认为施耐庵是兴化人,同时又说施氏原箱为苏州。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长刘冬先生即力主籍苏州说。刘先生在1951年投书《文艺报》,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重视,派员到苏北进行大规模调查

数十年来,刘先生屡次发起施耐庵学术讨论会,为揭开《水浒》作者之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是他提出施氏原籍为苏州,面对若干施耐庵史料不能自圆其说

如何看待“苏迁"?最早提到施氏由苏迁兴的材料,是威丰四年陈广德撰《施氏族谱序》。且不谈这材料比《故处士施公慕志铭》晚了四百零-年,就陈《序》本身来看

因旧谱有记载更有《水浒传》行于世,亦可见陈广德撰《序》的态度是非常审慎的,孰为传闻,孰为信史,分得消清楚楚,稍作分析可知,即使据传闻"苏迁",仍有三个可能

《处士施廷佐菜志饹》讲施甜庵在元末“插浙",后来"怀故居兴化",正证实了第三个可能较为可信。民国年间定稿的《兴化县续志》卷十三《施耐庵传》称“祖籍姑苏"

显然片面理解了陈广德所讲的“苏迁”刘冬先生看到了《兴化县续志》编纂者未曾看到过的文物,却仍执意说:“施廷佐墓志铭是后出土的文物,所以施对庞自苏迁兴之说,现在已应视为定论。

«——【·结语·】——»

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主要依据,更不能用它来排斥可信的文字记载,在兴化作过调查的人,不论兴化说,还是苏州说,谁都可以列举几十条、上百条,只有作具体分析,参之可史料

信息来源:

《施耐庵生平探考》

标签: 施耐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