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换三次!内蒙古为啥老换省会?呼和浩特又是如何“上位”的?

杂谈 163 0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麒阁史观

八年换三次!内蒙古为啥老换省会?呼和浩特又是如何“上位”的?

编辑/麒阁史观

内蒙古作为我国面积第三大的省区,占到了祖国国土面积的12.3%,其东西跨度超2000公里,与8个省相邻,常年风景宜人,吸引不少的游客前来观光。从地图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内蒙古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市在自治区中部偏左。

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内蒙古曾经在八年的时间里换了三个省会城市,直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才确定下来。一般情况下,省会城市都是由中央政府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才决定的,一般是不会更换的。

那么内蒙古的省会城市,为什么会在三次都经历了什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内蒙古的第一个首府

内蒙古的第一个首府设立在王爷庙,也就是今天的乌兰浩特。之所以叫王爷庙,是因为曾经有位王爷在乌兰浩特修建家庙,在日伪控制时期和东蒙自治政府的控制时期,王爷庙一直都是当地的统治中心。

当时各个地区的代表在王爷庙开会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插满了红旗,一来二去王爷庙也改为了“乌兰浩特”,“乌兰浩特”的意思指的是红色的城市,有关王爷庙还有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的地区行政划分都比较特殊,在匈奴时期,匈奴人将领地划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单于领地、左贤王领地、右贤王领地

不过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曾发生过激烈的对抗,因此内蒙古在古代时期的领土变更也是十分的频繁。这样的情况一直从秦朝延续到明朝,直到清朝入关以后,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基本解决。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就已经和蒙古各部属于联姻的关系,并且统治了漠北和漠南蒙古各部。清朝统治者参照满族八旗的制度,在内蒙古建立了盟旗制度,这一制度对内蒙古如今的行政区划分有着深远的影响。

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在此地先后建立了热河省、绥远省、察哈尔省、宁夏省,这四处地方被誉为塞北四省,在抗战期间,塞北四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打出了内蒙古人民坚决反抗侵略者的决心。

一转眼到了40年代后期,当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陆陆续续的解放了,而内蒙古自治区也在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刚成立的时候,管理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内蒙古的东部地区,由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管理的地区和范围的原因,因此内蒙古的首府便设立在了王爷庙。

内蒙古的第二个省会城市

王爷庙的地理位置偏小,所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也不是中间位置,这明显不是省会的首要选择。不过鉴于当时的抗日战争背景,所以临时选择将首府设立在了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民生和经济,内蒙古也不例外。

而在这个时候,王爷庙作为内蒙古的自治区首府的地理位置的弊端也就显示出来了,地理位置偏僻,并且城市规模小、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交通条件也不够便利,因此在内蒙古设立新的省会成为了重中之重。

此时省会的位置一定得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适中、城市规模较大三个重要因素考量的。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张家口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的交界处,连接着京津和晋蒙。

张家口不仅靠近内蒙古的中段,并且还贴近北京,来往的交通也十分的发达,如果将张家口设立为省会一定能够促进蒙汉人民的和平交流。于是在1949年11月,经过中央批准,将省会迁址到张家口。

而当年张家口还担任了察哈尔的省会,一个城市竟然同时担任两个省会,张家口为何会如此特殊呢?

张家口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在古代这里经常发生战争,在张家口的境内,有燕长城、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等等,长度更是高达1476公里,占到了长城的总长度的六分之一,地理位置可谓是十分重要。

在明朝统治时期,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势力,于是建立了著名的九边重镇,宣府镇就就是其中之一,张家口地区就隶属于宣府镇。张家口的名字由来是很有意思,明朝禁令张珍负责看守张家口等地,当时为了方便老百姓进出,于是就打来了一个城门口,张家口也因此而来。

进入50年代后,随着大规模的战争基本已经结束了,我国也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塞北四省的战略防御的作用也大大降低了。

原本塞北四省的人口稀少,在加上经济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在1952年察哈尔省被撤销管辖的各个区域,并且被划分到了内蒙古的自治区以及河北省。张家口被划入了河北省管理,但仍旧同时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的临时首府,只是因为当时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城市。

不过在两年之后,事情迎来了转机,1954年绥远省被党中央下令撤销,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原绥远省的大部分地区并入了内蒙古的自治区,内蒙古也迎来了自己的大城市。

绥远省是民国时期临时设立的一个省份,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的中南部,其管辖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

绥远地区在清朝时期一部分属于山西省,另一部分属于内蒙古,清朝时的绥远属于漠南蒙古,因为设有绥远驻军在此驻守因此被名为绥远。到了1914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当局对蒙古地区加强了统治。

1928年绥远被改为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的第三个首府

1954年3月4日,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举行。大会宣布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撤销,同年的4月25日绥远省的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

而内蒙古的首府也从张家口搬迁到了呼和浩特市,从乌兰浩特到张家口,再到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确立这个首府用了足足8年的时间。选择呼和浩特主要是因为,这座城市是内蒙古比较发达的城市。

呼和浩特通称为呼市,旧称呼为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北方沿边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呼和浩特的文化特点

呼和浩特地处北部的边陲,在历史上曾先后出了20多个皇帝,而当地的武川县就走出了9位皇帝,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隋炀帝都是呼和浩特武川县人,并且呼和浩特市的历史中还绕不开四个重要女人,他们分别是王昭君、三娘子、满都海以及慈禧太后。

慈禧的父亲曾在归绥的衙门做差事,而她自幼跟随父亲在呼和浩特生活,小时候的慈禧在这里长大,并且留下了很多的传说。这些传说都是有记载的,呼兰浩特的历史文化厚重,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也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早在70万年前人类的先民就曾在呼和浩特一带生活,从就旧石器时期一直到新石器时期,科学家们在发掘的过程中证明了在远古时期,阴山一带的呼和浩特就有人类祖先活动的轨迹。1979年,国家文化部正式任命为“大窑文化”

战国时期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始出胡服令”实施军事改革,在呼和浩特的东南建立了骑邑,到了秦汉时期,匈奴将阴山以南的地区看做是自己的范围,而呼和浩特一带水草丰美,被匈奴看作是进入中原地区的重要地区。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战胜匈奴,并把燕、赵、秦长城全部都连接起来,直到现在呼兰浩特北郊的一些山村中,老人还在传诵着秦始皇走马修边“三里一鄂博,五里一边墙”的故事。

公元前33年,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坐着木板车从汉都长安出发历经艰辛,来到了荒凉的漠北,王昭君出塞也为之后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东汉初年南匈奴归属汉朝后,呼和浩特开始成为汉朝和匈奴居住的地方。

呼和浩特是一个有许多历史古迹的塞外城市,也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呼和浩特市也成为了北方沿边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地理位置上,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是北方沿边地区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也是连接华北、东北以及西北的三大地区的重要枢纽。在航空方面,呼和浩特拥有白塔国际机场,该机场也是内蒙古最大的航空公司。

这里拥有国内以及国际的多条航班,为呼和浩特以及周边地区的旅客提供了方便的出行。在公路方面,呼和浩特市内的公路交通非常的方便,拥有多条高速公路以及国道,极大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坐落于此,每年呼和浩特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呼和浩特也是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的总部驻地,为呼和浩特的军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呼和浩特的营商环境也很良好,这路吸引了很多的企业总部入驻,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呼和浩特市作为我国北方沿边地区的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教实力的提升、军工产业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崛起以及医疗健康高地的构建,呼和浩特市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的省会,足足用了八年时间。这也是离不开呼和浩特自身的发展和地理位置优于先前两个城市。并且从古代就长期是边疆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如今的呼和浩特,俨然成为一座大都市,漂亮繁华,又充满历史底蕴,充分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标签: 内蒙古省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