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最富哲理的一首诗,清新自然源于生活,一生至少读一次

热点 120 0

说起杨万里,总会被他悠然闲适的笔触所吸引。


杨万里最富哲理的一首诗,清新自然源于生活,一生至少读一次

不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日清新,还是“儿童急走追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天真童趣,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扑面而来的温柔与治愈。


然而鲜少有人知晓,这样清新烂漫的勾画却是在杨万里年过百半后写下的。彼时他历经沉浮,却仍心怀热忱,方能在纷杂的人间中,寻到盛放的烟火。


而他的笔下,不仅有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趣,更有富于哲理的深厚思索,每每读来,备受启迪。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抒写了下山的真实感受,看似日常的内容,却蕴藏着别有深意的劝说。


前两句“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当头棒喝,警醒世人。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人们下山时盲目欢喜。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上山需要攀登,下山则无需费力,其实上山和下山一样艰险,稍不注意便会陷入险境。


其中“莫言”二字,打破常规心理,既是自诫,亦是提醒。“赚”与“错”的对比,则点明行人被自己的主观感受所欺骗。此处作者看破不说破,设下悬念,自然引出后续的说理。



后两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道清缘由,富有哲思。当你真正行在在山中时,会发现走来走去还在万山环绕的圈子里,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便又会出现阻拦去路。


本是稀松平常的生活见闻,但在“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中,却多了几分拟人情态,使得高山有了灵性,而登山时的真切感受便会扑面而来,从意外、好奇,到痛苦、厌烦,再至恍然大悟,层层环绕,充满理趣。


自此,诗中所蕴藏的哲理也剥落而出,原来登山正如人生一般,困难重重,切莫因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而这首浅白却富含理趣的诗,不仅是杨万里的随笔见闻,更是他半生沉浮后的感慨顿悟。


生于南宋的杨万里与同时代的诸多文人志士一般,拥有着相同的家国情绪,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反对屈膝投降偏安一隅,故而不得重用流离辗转。


公元1188年,孝宗采纳洪迈之议,认为往昔权臣配飨高宗庙祀,年过六十的杨万里对此不满,据理力争,更指责洪迈为人不公、独断专行,有“指鹿为马”之嫌,最终触怒孝宗,被贬一方。




第二年,孝宗禅位于光宗,杨万里被召回京,复召还朝的杨万里仍旧直言敢谏,曾连上三道奏折,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后来杨万里因失职引咎请辞,得到光宗挽留,但因孝宗仍对杨万里心存不满,再度任职地方。


公元1192年,杨万里因不满朝中政策,上书谏阻,得罪权臣,再次被贬。然而这一次,杨万里却未曾就职,并于八月谢病致仕,自此幽居不出,与世隔绝。


也正是这一年,杨万里外出游览,见群山环绕,方在感慨之中写下《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回顾半生,杨万里历经坎坷,行至暮年时,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何尝不是壮志难酬下的失意苦闷。


官场之中,有群山峻岭相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换做旁人,或许早已心灰意冷,然而看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杨万里却始终怀有满腔气节,就连去世前的折子中都落笔刚毅:“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原来,纵使“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都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与热忱,山峰虽艰险,仍愿攀高峰。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与坚守,令人动容!


或许生活波折丛生,但只要初心不改,步步坚韧,终能清风徐来,满园芳菲。

标签: 杨万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