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100年过去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还活着

知识 185 0

19世纪末,沙俄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为了唤醒民众,契诃夫写下了传世之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此,世界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名叫别里科夫的经典人物。

《装在套子里的人》:100年过去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还活着

他用“套子”把自己紧紧裹起来,总习惯用陈旧的经验应对生活里的突发事件。

当时代的巨轮向前疾驰,别里科夫还固守着旧观念,试图阻挡所有人的进步。

结果,他被人们排挤、嘲笑,也被时代狠狠地抛弃。

别里科夫死去100多年了,但“套中人”依然活着。

那些作茧自缚的人,一直就活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被生活套住的人,正困死在舒适区。

别里科夫是一名希腊文教师,是小镇上最古怪的人。

他有不少怪癖,比如,他必须把雨伞、手表、削笔刀……装进各自的套子里。

无论天气好坏,他都戴着墨镜,把脸藏进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

每天一回家,别里科夫就急匆匆地走进狭小的卧室,钻进被子里把头蒙上。

他似乎有某种强迫症,不把自己包起来,就浑身不自在。

只有待在套子里,他才能活下去。

一旦有人敲开别里科夫的保护壳,他的世界便瞬间崩塌。

有一次,有个小贼差点溜进别里科夫的卧室,一丁点儿动静就把他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

一连几天,别里科夫无精打采,通宵做恶梦,后来甚至大病了一场,险些死去。

别里科夫想一辈子躲在套子里,安度余生,但现实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让他无力招架。

曾听说过一个“花盆效应”。

指的是人在舒适的“花盆”里待久了,不经历自然界风雨的历练,迟早会失去向上生长的能力。

生活中的舒适区,就像别里科夫的套子,一旦躺了进去,看似安全可靠,实则危机重重。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这样一个桥段。

70多岁的老布,在监狱图书馆里待了五十年。他每天只需给狱友送几本书,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椅子上打盹。

他到点吃饭,按时睡觉,无需为生计奔忙,一切风雨都被妥妥地挡在了监狱高墙之外。

然而,老布的“好日子”随着他假释出狱,戛然而止。

出狱后的老布,完全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最后只能在紧张和恐慌中自杀。

人生变幻莫测,上一秒你享受的安逸,下一秒就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多少人不知不觉间活成了温水里的青蛙,直到快被煮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无路可逃。

不想被命运淘汰,你只能击碎舒适圈的壁垒,主动跳入大涛大浪中去历练。

被经验套牢的人,永远走不到明天。

别里科夫有一句人尽皆知的口头禅——“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每当新事物出现,他总爱用陈旧的经验加以衡量。

如果超出经验范围,他就会陷入一种“世界大乱”的恐慌之中。

看见镇子上新开了戏剧俱乐部,别里科夫想起从前聚众时的混乱,就皱着眉头劝人们尽量少去。

政府将中学生的宵禁时间延长到晚上九点,他断定这项新规必定把学生变坏。

最可气的是,别里科夫用他的“经验之谈”,硬生生断送了两个学生的大好前途。

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只是在课堂上打闹了一会儿,就被别里科夫送去了校长室。

在教务会上,别里科夫板着脸说,曾经有不少打闹事件,直接传到了当局的耳朵里。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他逼着学校把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开除了。

倒霉的不仅仅是学生,整个镇子上的人,都因别里科夫的“经验之谈”裹足不前。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活得战战兢兢。”

诗人阿多尼斯曾说:

有时候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东西。

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是种愚蠢的自我封闭。

这种自我封闭,让我们丧失了应变能力,时常让生活陷入更糟的困局。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7年,美国休斯顿市遭受飓风袭击,整个城市被水淹没,损失惨重。

其实,早在一周前,气象学家就已经预测过,未来一周最高降雨量可能高达50英寸。

但没有一个人相信,因为在这之前全年的降雨量也就30英寸。

所有人都没当回事儿,直到家园被毁,才痛心疾首地说:“我看到了预警,但没想到真的会这么糟糕。”

《史记》中有句话说:“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旧闻。

我们都太容易依赖经验,跳不出认知上的局限。

如果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像所有人一样认为“就是这样”,他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同样,漫长历史中,如果我们凡事只听“老人言”,我们也不可能有任何进步。

唯有参考经验,求新求变,我们才能在探索中走向未来。

被思维套牢的人,终成思维的囚徒。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很多时候,生活的阻力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一个人的思维局限。

别里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囚徒”,而这点在他轰动一时的那场恋爱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从乌克兰来的新同事柯瓦连科,把自己的姐姐华连卡介绍给了别里科夫。

在校长太太的极力撮合下,别里科夫和华连卡进展顺利,准备结婚。

这天,别里科夫像往常一样在林子里散步,远远地看见华连卡骑着自行车,跟在弟弟后面。

姐弟俩经过别里科夫的时候,热情地和他打了声招呼,便有说有笑地走远了。

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把别里科夫气得脸色发青,他怒吼道:“成何体统!”

在他的观念里,女性就应该安静地待在屋子里,怎么可以在户外骑自行车呢?

那个时代,黑暗的沙俄统治正在瓦解,追求自由的思潮激发着人们迈向新生活。

只有别里科夫还活在过去,试图用陈旧的思维对抗崭新的世界。

他跑去柯瓦连科的家里,激动地斥责他和华连卡,还威胁说,要把这件事报告给校长。

柯瓦连科被彻底激怒,一把抓起别里科夫,把他像球一样扔了出去。

而这一幕,恰巧被华连卡和她的女伴看见。在她们响亮而清脆的笑声中,别里科夫落荒而逃,跑回家里躲了起来。

直到一个月后,人们才发现他死在了自己的床上。

别里科夫仇视一切新思潮,还妄想用一己之力阻挡时代的进步。

最终,他没有绊住时代前行的车轮,反而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

有句话说得好:“你得全力奔跑,才能追赶世界的脚步。任何时代,固步自封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行业发展出新理念,你选择无视,几年后你将成为最先被辞退的那一批;

研究领域出现新思路,你嗤之以鼻,几年后你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社会迎来新思潮,你闭目塞听,几年后你发现已完全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飞速前行的时代下,充满变数的生活中,只有及时更新自我的人,方能始终站在舞台中央。

契诃夫在文章最后写道: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很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别里科夫死了,但他的影子留在了我们每个人身上。

当你感觉被困住时,你或许已经被某种“套子”套牢。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写给世人的一本警示录。

他用漫画式的幽默感,时刻提醒着我们:

面对人生里的“套子”,要么像别里科夫一样,被套死;要么狠心撕破它,破茧成蝶。

作者:洞见·瑾山月

标签: 装在套子里的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