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里的“天授唱诗人”吗?

热点 143 0

清凉的夜风轻拂过广袤的山谷,胡八一独自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木柴迸裂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他抬头仰望着那片璀璨的星空,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郁的神情。

就在这个时刻,一位身着藏袍的中年僧人悠然走来。他就是胡八一在西藏结识的“喇嘛阿克”。两人历经生死离别,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昆仑神宫》里的“阿克”还是《鬼吹灯》里的“天授唱诗人”吗?

"你在想什么呢,八一?"阿克疑惑地盯着好友,声音中透露出慈祥的气息。

胡八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地说:“我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存在与否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阿克静静地聆听着,过了许久,才缓缓地开口,他的话语中似乎蕴含着某种神秘的智慧:“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生命的意义。

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也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缘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从容和淡定。

胡八一的内心被阿克的话深深触动,他看着阿克,脸上满是敬重和好奇:“你刚才的意思是?你又是怎么得到这种智慧的呢?”

阿克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都是缘分,都是缘分啊。”他眨了眨眼睛,神色间似乎蕴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人无法看穿。

喇嘛阿克之所以能够洞察人性的根本和生命的起源,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心理学上的“集体无意识”领域。这一理论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他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将人的心灵比作一座海岛,岛上露出海面的部分是自我意识,浅海处的沙滩代表个人无意识,而支撑整个岛屿的是深不可测的集体无意识。

多数人一生都只能在海面和沙滩徘徊,而少数人却如“阿克”能潜入人性至深,感知那片广阔神秘的海底世界。

他就像婴儿初生时渴望母乳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朦胧而原始的渴望。经过漫长的生命历程,他逐渐理解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最终成为了传唱《格萨尔》史诗的“天授唱诗人”。

他的智慧已超越常人,触及到了人性的本源,就像黑洞中心的奥秘一样深不可测。

当《昆仑神宫》这部剧开机的消息传出后,影迷们对男主角的选角备受关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导演们毅然决定由实力派演员沙宝亮饰演“阿克”这一关键角色。

沙宝亮作为实力派歌手,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一时间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心。观众们相信,沙宝亮可以将《鬼吹灯》中塑造的"阿克"这个角色再次演绎得有声有色,深深地印在观众们的心中。

果然如预期一样,在剧集杀青后,观众们看到的阿克散发着一股沧桑的气息,并且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和虔诚的光芒,与小说中的描述十分契合。

这一点让沙宝亮出色地诠释了这一角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剧组对“阿克”的身份和背景故事进行了修改和简化,这与原著有些出入。在原著中,“喇嘛阿克”是一个坚定的藏传佛教虔诚信徒,但在剧中,他被赋予了全新的身份——“天授唱诗人”。

根据杨参谋的解释,这些唱诗人自小就受到“上天眷顾”,拥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吟诵上百万字的《格萨尔》史诗。他们口中的内容被视为上天的旨意,被尊称为“天授”。

一开始,观众们对这部剧神秘主义色彩的设定感到新鲜有趣,接下来的剧情中,类似“小鸟被歌声吸引”这样的桥段让人感到荒诞和不切实际。

杨参谋在解释“天授唱诗人”这一身份时,将其比作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但是,仔细一想,两者之间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多数吟游诗人都是到处游荡的行吟诗人,他们通过在村庄或城镇中吟唱民间故事、史诗传奇来维持生计。他们吟唱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赞美英雄豪杰,有的讲述爱情悲欢离合,也有的赞美大自然的美丽。

总之,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令人目不暇接。

相较之下,“天授唱诗人”的表现就显得单调和缺乏想象力。据杨参谋所说,他们只会传唱《格萨尔》这部巨著,而这本书的字数高达上百万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而且这些人长期驻扎在西域,不能像吟游诗人那样自由自在地游走各地。

吟游诗人的身份并无特殊性,他们可以是村民、旅人或者年轻学徒中任何一种人。但"天授唱诗人"的身份却非人人可得,只有得到"上天的垂青"和赐予,才能获得非凡的记忆力和口诵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天授”设定似乎有些迷信和玄学的味道。作为融入了现代元素的电视剧,这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也有点强烈。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剧组才会如此安排。他们希望借此增加离奇悬疑的氛围,给“阿克”这个角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在《昆仑神宫》中,有一个令人捧腹的情节,那就是"小鸟听阿克唱诗"。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阿克独自一人来到了西域的仙女湖边,他双目微闭,开始高亢而虔诚地吟诵起《格萨尔》史诗。就在此时,湖面上竟然飞来了一群小小的鸟儿,它们三五成群,在阿克的身边盘旋飞舞,似乎被他嘹亮的歌声所深深吸引。

尽管阿克的嗓音再优美动人,在鸟儿的听觉世界里,这也仅仅是一些单纯的杂音。它们飞来的原因或许只是被这突然的声响惊动。

然而,在《鬼吹灯》原著中,阿克的描绘并未涉及任何动物被吸引的情节。这部小说的风格非常朴实,生活化,都是基于现实主义创作的。

比如,要学习《格萨尔》,杨参谋就必须亲自誊写整部百万字的经文,这种一点一滴的刻苦用功,远比剧中的"离奇"景象更让人敬佩。

通过对比《昆仑神宫》和《鬼吹灯》中"阿克"这一角色的刻画,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出入。沙宝亮在其表演中保留了一些过往"喇嘛阿克"的影子,但更多的创新和改编则是出于剧情需求。

因此,若论由沙宝亮饰演的“阿克”是否真实地展示了“喇嘛阿克”的内在精神,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他更像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西域人物”形象,与原著的宗教氛围已经有了一些差异。

不过,作为一个被赋予了“天授唱诗人”身份的角色,要想真正演绎出“喇嘛阿克”的精神内涵,或许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展现出“观音”的意蕴。

观音菩萨在佛教中是重要的菩萨,尽管它的性别为男性,但在民间信仰中,她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女性的形象和气质,被誉为仁慈博爱、怜悯众生的女神。

同时,她还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喇嘛阿克之所以能获得"天授"的能力,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观音般的悲悯之心。他渴望救赎众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于是上天赐予他非凡的口诵天赋。

因此,如果沙宝亮能在表演中将“阿克”内心的“女神”般的气质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他的表演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这一角色的精髓。

标签: 昆仑神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