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儿罕山·不威山·不周山/华不注山 ”的“不”两音(之一·定稿)

知识 158 0

不儿罕山·不威山·不周山/华不注山 不 1.bù。1)含义不是;未;非。难解词:不臣(A.做官不尽职责.B.对君主不敬)、不差累黍(不差丝毫)、不齿(A.不收录。B.不同列。C.不值得说)、不啻(亦作“不翅”,不止)、不揣(谦辞,不自量地请教)、不待(不必;用不着)、不惮(不怕)、不二法门(佛教用语,即语言文字以外的“真实理念”)、不贰(无二心;不背离)、不贰过(不重犯类似错误)、不二价(定价划一)、不法(违法;不守法规)、不忿(不恼恨;中原方言“气不平”)、不果(a.没有结果。B.没事实)、不根(无根据)、不经(A.不守定规。B.不合常理)、不居(A.不停留。B.不占有。C.不守定规。D.不合常理)、不易之论(同“不刊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不刊:没有修改的地方)、不律(笔的别称)、不禄(死的讳称)、不毛(不生长)、不摸头(摸不着头脑)、不倿(不才,即没有才能)、不寐(中医指“难得卧(眠)”)、不器(不像器物那样只有一种功用)、不胜衣(体质极弱)、不世(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非常;非凡)、不时(不及时;不按时)、不祧(远祖不移动牌位位)、不肖(不贤;不像)、不惜(不吝惜。麻鞋别称)、不宣(不尽)、不扬(面容丑陋)、不周风(西本风)、不主故常(犹“不落俗套”)不庄(犹言“不恭”)。

这里说一下“不”的两个易混成语。不以为意:不重视,无所谓,不放心上;不能认真对待。〔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发。”〔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不以为然:然:是;对;好。不认为他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2)用于人名。唐代高僧不空金刚。3)山名。(1)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东南斡山的必儿喀岭.(2)不威山,今吉林与朝鲜交界的长白山.(3)不周山,多指今昆仑山西北。现有人考证在今河南。4)古地名。(1)不耐,汉代县名,古地在今朝鲜德源、永兴一带。(2)不其,古县名,因山得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西北。(3)不夜,古城名,旧址在今山东省荣成市北。5)古今国名。(1)今古国名:不丹,亚洲南部国家,喜马拉雅山南麓。(2)古国名,A.不韦,治所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金鸡村。B.韩国古国名。A.不斯国:遗址位于比只国,新罗比自火郡(比斯伐,火王郡),在今韩国昌宁东。B.不斯濆邪国:百济分嵯郡(分沙郡、夫沙),新罗分岭郡),在今韩国顺天市西南。C.不云国:遗址位于百济勿阿兮郡,新罗务安郡,今韩国务安。韩国古国名读音待考。

“不儿罕山·不威山·不周山/华不注山 ”的“不”两音(之一·定稿)

2.旧音bi。鄙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战国〕荀子《赋》:“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

3.旧音pī。通“丕”,大。

4.旧音big。《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心术》:“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

5.旧音fū。花萼上的蒂。《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像萼蔕形。与旉通。”《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绛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

6.fǒu(第3音)。1)疑问、未定。同“否”。《后汉书·皇甫规传》有称,同“否”。〔唐〕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2)“夫不”“服不”“服不服”,鸟名。即布谷鸟。《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乃兽 之兽者。《说文解字》:“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韵会》:“俯九切。音缶。” 《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可见,古读 “缶(fǒu)”,又读“fǔ”“甫”“浮(fú)”,今多读“fǒu”。

7.Fōu。1)姓。(1)单字姓。〔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收有“不”姓。如多个名“不疑”者。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次子、皇后卫子夫的侄子卫不疑;西汉张良之子张不疑,汉惠帝第三子刘不疑,汉景帝御使大夫直不疑,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先祖刘不疑,和神童周不疑。《晋书》记有:西晋“汲郡(今河南新乡市卫辉市)人不准。”360问答(2019年12月5日)等新兴媒体,注音为“Fǒu zhǔn”或“Biāo zhǔn”。其依据《康熙字典》:“《正字通》云,又:‘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2)复姓。不蒙,也作“夫蒙”羌姓。2)山名。华不注,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

举例:

①辨例:《现汉》现仅“bù”1音,也只是“不”之常用义项1)。上述单姓“不”,古籍有两音,即“Fǒu”“Biāo”。《现汉》简略过度,《辞海》盲从旧例注有5音又杂乱无章,根据汉语实践的现实,建言保留“bù(《现汉》现有义项)”“Fǒu”(姓名、地名及鸟名“夫不”“服不”),其他义项归入“bù”音。

②“不以为意”“不以为然”误解误用:

1《咬文嚼字》两例:1)2019年10月,大连一名10岁女孩惨遭杀害,凶手蔡某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追究刑责。有媒体报道:蔡某行为素有不端,其父母虽有察觉却“不以为然”,未加严管,最终导致恶性事件。这里是指其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其中“不以为然”是“不以为意”之误。《咬文嚼字》公布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即“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2)文羊在《咬文嚼字》(1995年第5期)载文《“不以为然”还是“不以为意”?》(从略)。

2.贾壮在《人民日报·今日谈》(2013年7月23日)载文《岂能“不以为然”?》,写道:“一些人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应该警惕。”

3.柴如瑾在《光明日报》(2020年4月8日)载文《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写道:“‘不以为意’与‘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4.张祥云《语文月刊》(2011年第5期)载文《不要对“不以为然”不以为意》,写道:“《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25日)《十大假新闻点评》一文中称,‘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纯属虚拟造假的恶搞,而且故意将‘上海’写成‘下海’……一些人却不以为然。”

5.徐志刚在《采·写·编》(1999年第1期)载文《“不以为意”与 “不以为然”》,写道:“《城市金融报》(1998年8月7日)《使用文明用语是每个员工的义务》一文说,有人干脆瞅而不语,甚或不瞅不语。少数员工和基层干部对此司空见惯,不以为然。”

标签: 不周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