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时,刘备也在场?

杂谈 134 0

小说要把剧情冲突放在主要人物身上,但董卓进京的这段历史,曹操本来和刘备一样,并不很重要,《三国演义》就想方设法给曹操加戏。

史料当中,这段时间里和曹操有关的材料,主要是三件事: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时,刘备也在场?

第一件事,董卓掌权后,曹操不愿意为他效力,悄悄逃亡,从小路回家乡去了。

第二件事,从洛阳往东不远,就会到一个地方,叫成皋,这个地方,属于河南荥阳,著名的虎牢关也就在这里。曹操投奔到老朋友吕伯奢家里,但是吕伯奢本人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在。

然后,几条不同的史料记载还有区别,有的说吕家人贪图曹操的财物,想抢劫曹操,被曹操发现,于是被曹操反杀。有的则说,吕家人并没有坏心,是曹操多疑,于是杀了吕家人,还感叹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

第三件事,曹操继续往东,到了中牟县,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市下辖的中牟县。在这里,曹操被一个亭长发现形迹可疑,逮捕送到县廷。万幸,有个功曹(主管绩效考核的官吏),认得曹操,劝县令放了曹操,曹操才得以脱身。这个功曹叫什么?史料里没说。

这是三个孤立的故事,都有点意思,又没什么大意思。下面我们考察一下,《三国演义》是怎么讲的。

演义怎么塑造曹操

首先,《三国演义》虚构了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但史料里没有,之前的民间故事里好像也没有,大概就是《演义》作者原创的。

司徒王允等文武百官,痛恨董卓,又无计可施,大家聚会,在一起哭。这是突然听到一人大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一看,笑的人是曹操。

这个场景里,曹操太有个人魅力了。然后曹操说,我听说司徒有一口宝刀,你把刀给我,我假装献刀给董卓,就可以刺杀他。刺杀没有成功,但曹操骗过了董卓,让董卓以为自己真是来献刀的,成功脱身。曹操走后,董卓才意识到问题,下令捉拿曹操。

这个情节一加,好处至少有三个:第一,曹操成了董卓重点缉拿的逃犯,比起史料中的曹操只是不愿意接受董卓的任命,冲突激烈多了,逃亡的凶险程度,瞬间增加了无数倍;第二,曹操的家族势力很大,逃亡途中,曹操能得到别人的接应和救助,本来自然是因为他豪门子弟的身份,《三国演义》不提这一点,却突出他本人英雄气概的感召力,对读者来说,感受自然也大不相同;第三,前面把他塑造得越是个英雄,后文撕下面具露出恶魔狰狞本相的一瞬间,才显得越有震撼性和冲击力。

成皋是洛阳东面的门户,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本来是他流亡途中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但《三国演义》把这件事挪后了,而把中牟县的那次遇险提前了,并且,捉了曹操又放了曹操的人,不再是那个没有名字的功曹,换成了陈宫。

这么处理,地理上是说不通的。中牟在成皋的东面,曹操不可能到了中牟再折回成皋去吕伯奢家。——不过众所周知,《演义》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数都对地理方位没什么概念也并无兴趣,所以地理好的同学不用给自己加戏,安静听故事就完了。

从讲故事的角度说,这又有两个好处。

第一,把中牟县的无名功曹和兖州名士陈宫合二为一,中牟县功曹救曹操的故事挺有意思,可惜没有下文;后面,陈宫和曹操之间有很动人的互动,但是陈宫和曹操是怎么建立起情感羁绊的,史料交待不清楚。两个人的事情合并到一个人身上,问题就都解决了。

第二,曹操在吕伯奢家杀人的时候,要有一个适合的目击者,陈宫正好担任这个目击者。

于是,陈宫就跟着曹操跑到吕伯奢家投宿,习惯粗线条勾勒,也很少写生活场景的《三国演义》,这一段对当时情境的描绘,却细致入微。

通过杀吕伯奢突出曹操奸雄形象

按照史料,吕伯奢本人是不在家的。可是《三国演义》写,吕伯奢在家,看见曹操热情得不得了,让曹操和陈宫在自己家住下。

然后,吕伯奢跑到里面的房间去了,不知道干了什么,很久才出来,说,我家没有好酒,我出去买酒。然后,一出门,又很久没有回来。

这些描写,都是给人感觉很可疑的。

吕伯奢先是积极留宿,然后抛下客人到内室很久,这段时间里他究竟做了什么?吕曹两家关系没好到这个地步,他为什么会如此夸张的热情?曹操是通缉犯,招待一个通缉犯,有没有好酒就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一定要匆匆出门,出门又为什么要这么久?他会不会是举报领赏去了?

这个时候,后面磨刀声响起。

于是曹操和陈宫悄悄到后面想看个究竟,又听见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确定了,于是拔剑动手,把吕家人都杀了,然后才发现,一头猪捆在那里。这才知道是错杀了。

这一段叙事给人什么感觉呢?换我们处在曹操的位置,大概也可能会误杀好人。

于是曹操和陈宫赶紧离开吕伯奢家,结果没走出二里地,就遇到吕伯奢了。

吕伯奢确实买酒去了,这会儿骑着小毛驴,鞍子前挂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水果蔬菜,回来了。吕伯奢看见曹操要走,很奇怪,说我已经吩咐家里人杀一头猪款待你们,怎么这么急着走啊。曹操开始没回应,可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吕伯奢说,你看谁来了。

吕伯奢一回头,曹操一剑就把吕伯奢从驴背上砍下来了。

曹操杀吕伯奢,道德上自然极其卑劣。但这里可以问一个问题:换个人当此情形,会如何选择?

如果是高尚人士,大概会坦然承认全部过失,然后承担全部后果,但高尚人士大概是少数,若是一个道德品行才智能力都寻常的普通人呢?

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惶恐地搪塞,徒劳地掩饰,反而迅速暴露了真相,于是吕伯奢要拉你去见官。你知道这是灭顶之灾,不愿意接受,可是内心的负疚感又使你一时丧失了决断和行动能力。所以你被投入了大牢,即将面对死刑,这时你无比懊悔,心底里响起一个声音:“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或者,和吕伯奢拉拉扯扯之间,你终于下了狠心,可又觉得这样做实在不对,于是无法正常发挥你的武艺,一剑劈出没伤着要害,鲜血却溅了自己一身,于是又是第二剑第三剑……终于你的兽性被完全激发出来。等到你把老人杀死的时候,他已然血肉模糊身上遍布本无必要存在的创口,而你自己也成了一个血人,握剑的手不住颤抖,觉得几近虚脱。

而这当然都不是曹操,“操将伯奢砍于驴下”,一剑毙命,绝没有半分拖泥带水。

在《演义》所塑造的奸雄曹操眼里,知道这是注定要实施的暴行,就最有效率地去完成。杀戮时头脑清晰手法干脆,岂不也是一种高明果决豪迈俊爽?

而当陈宫质问你怎么可以做如此不道德的事的时候,曹操坦然又骄傲地说出了那句《三国演义》自创的中二台词: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比起史料中的原话,加了两个“天下”,气势也完全不同了。

此时曹操的气场,也堪称摄人心魄。这时天色已晚,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但帝国东方的土地上,一代奸雄却犹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真正的在场者或是刘备

而陈宫的形象,也在之后的情节里得以完成。作为一个刚正迂执的士人,他不愿意杀死睡梦中的曹操,但此后他人生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与曹操为敌,而且他也确实帮助吕布成为曹操面对袁绍之前的最大劲敌。

很久之后在白门楼,陈宫被曹操擒获,曹操问了陈宫一个问题:“你说我是坏人,吕布也不是好人啊,你为什么要帮吕布呢?”陈宫回答说:“吕布虽然有勇无谋,但不像你诡诈奸险。”陈宫不愿意说出口的,则是吕布在他看来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陈宫的谋划,重心全在反曹有时倒未必对吕布有利。他在曹操身上寄托过自己的梦想,而曹操用自己奸雄行径终结了这个梦想;自己本来有机会早早终结曹操的生命却没有这样做,所以是自己释放出这个恶魔。

这是陈宫心底最深刻的怨念和负罪,如果除不掉曹操,他确实宁可死于曹操之手。

所以,《三国演义》如此刻画曹操,固然与历史不符,但是不是应该谓之“丑化”“抹黑”,大可斟酌。曹操是许多人欲望上的本我,他做的是很多人做不出但内心想做的事;能力上的超我,他做的事是很多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

以上是说,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三国演义》把陈宫拉过来做目击证人,是一个很高明的虚构。如果不虚构,有没有谁很可能是当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后来还和曹操有比陈宫更深的情感羁绊的呢?

还真有。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他写过一部《英雄记》,这是汉末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提到,曹操这次离开洛阳,和他一起走的,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所以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时候,刘备很可能在场,甚至不排除刘备一起动手了。

这是个孤证,但是应该说,非常合理。因为你看《三国志》里刘备的传记,刘备早年的经历,疑点重重。刘备鞭打过督邮后,丢掉了安喜县尉的职务,后来,刘备又立了军功,当上了下密县县丞,但是不久后又神秘离职,不知道去干吗了,这个地方有一段空白。王粲的这条记录,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刘备到洛阳去了,早在这个时候,他和曹操、袁绍,都已经建立起联系了,这也刚好可以解释,后来曹操、袁绍为什么都表现得对刘备那么欣赏。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标签: 吕伯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