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孟小冬和杜月笙在香港留影,她42岁,气质不凡,风韵犹存

知识 170 0

杜月笙和孟小冬

1950年,民国上海“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在香港娶了孟小冬。这一年孟小冬42岁,她成为62岁杜月笙的五姨太。照片中,杜月笙坐在椅子上,一身长衫,他面色苍白,身体消瘦,其实他这时已经身患重病。

1950年,孟小冬和杜月笙在香港留影,她42岁,气质不凡,风韵犹存

孟小冬则站在杜月笙身旁,她一身旗袍,化着精致的妆容,手指上戴着戒指,长相出众,气质不凡,风韵犹存。“天生丽质,明眸皓齿,脸型身材非常标准,挂上髯口后剑眉星目,端庄儒雅”,这是很多人对孟小冬的评价。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充满不解,要知道当时杜月笙已经命不久矣。那么,孟小冬为何要嫁给杜月笙呢?他们是真心相爱吗?这一切都要从孟小冬的生平说起。孟小冬,原名孟若兰,1908年出生于上海,这是一个戏剧世家,她5岁学艺,7岁登台,被誉为“京剧冬皇”。

孟小冬

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据知情者透露,孟小冬是余叔岩唯一的女弟子,“那时,余叔岩早已息影舞台,体弱多病,居家不出。孟小冬立雪余门后,侍奉师侧,执弟子礼甚恭,颇获余之欢心,亲授《搜孤救孤》、《御碑亭》、《捉放宿店》、《武家坡》等戏。”

孟小冬跟杜月笙的结识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她14岁开到便登上上海“大世界”大舞台演出,起初唱老旦,后改习老生。因为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是唱二三路老生,但他跟很多名角配过戏,所以他对女儿严格要求。

孟小冬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很多戏迷对她的评价很高,比如有人说:“孟小冬扮相好,无脂粉气,台风潇洒大方,唱潭派戏归路,嗓宽韵厚,不带雌音,这在当时女老生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杜月笙和孟小冬

当孟小冬在海“大世界”大舞台表演时,杜月笙只是青帮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两人的身份也有着天壤之别。可以想象喜欢听戏的杜月笙对台上的孟小冬一定很仰慕,他没想到几十年后他会娶了台上这个女子。

不过,在嫁给杜月笙之前,孟小冬遇到了梅兰芳,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两人星光灿烂,一时风光无限,被戏迷评为天作之合。梅兰芳当时家中已经有两房,她们对孟小冬态度不好,尤其是二夫人福芳芝坚决不承认孟小冬的名分,只见她守住梅府大门,不允许孟小冬嫁进梅家。

那时报纸也炒作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感情,比如《北洋画报》专门进行了跟踪报道,而社会舆论也分为两派:“挺福派”的民众认为福芝芳持家有方,而且为梅兰芳生儿育女;“挺孟派”的民众则认为孟小冬与梅兰芳更情投意合,两人才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支持他们结婚。

梅兰芳和孟小冬

面对如此舆论,梅兰芳有所动摇,后来发生的一事情,成为两人决裂的导火索。1930年,孟兰芳的伯母去世,梅兰芳从小是由伯母抚养长大,他对伯母有很深的感情。葬礼举行那天,孟小冬头戴白花也来到梅家,结果被阻拦进入灵堂。

这是巨大的耻辱,孟小冬当场向梅兰芳求助。那一刻梅兰芳面露为难之色,扭头跟站在身边的福芳芝商量:“这是伯母的葬礼,死者为大,小冬来了,就让她进去上柱香吧。”梅兰芳话音刚落,福芳芝“爆发了”。

福芳芝大吼道:“这个门谁都能进,就她不能进!否则,我有两个孩子,肚里还有一个,和她直接拼了!”梅兰芳听后一句话也不敢说,孟小冬自觉羞辱万分,几年来的委各种委屈涌上心头,她失望至极,扭头直接离开。

孟兰芳

不久,孟小冬在《大公报》上公开发表启事,跟梅兰芳断绝的关系。跟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回到娘家,一度想过自杀,后在亲人劝说下才从悲痛中走出来。但是,当时社会上关于孟小冬的谣言层出不穷。

1933年9月5日、6日、7日天津《大公报》的头版,孟小冬天天连登《孟小冬紧要启事》。笔者摘录部分如下:

“启者:冬自幼习艺,谨守家规,虽未读书,略闻礼教。荡检之行,素所不齿。迩来蜚语流传,诽谤横生,甚至有为冬所不堪忍受者。兹为社会明了真相起见,爰将冬之身世,略陈梗概,惟海内贤达鉴之。

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藉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粤、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

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孟小冬

随着这份启事的发表,孟小冬复出,不定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1935年11月,孟小冬接受杜月笙的邀请,南下来到上海,开始在黄金大戏院义演,这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上海风云人物,权势滔天。

孟小冬原定唱20天,可惜中途因生病休养。那时杜月笙四夫人姚玉兰特别关心孟小冬的身体,请了医生给她治疗,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孟小冬也自然跟杜月笙成为朋友。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杜月笙的支持,让孟小冬逐渐走上京剧艺术的高峰。

1937年5月1日,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这是所有戏剧从业者都希望能参加的盛事。为了将黄金大戏院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戏院主人金廷荪亲自从北平邀请了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三人为开幕行剪彩礼。

杜月笙

剪彩仪式结束后,孟小冬接受姚玉兰的邀请,没有下榻旅馆。当时有跟踪孟小冬的报纸揭秘,“孟受到姚玉兰的邀请,没有像陆素娟、章遏云一样去住旅馆,而是下榻姚在辣斐坊的住所。姚早知道杜对孟有意,又念孟已届而立之年,还孤独一人,南北漂流,无家可依。”

在姚玉兰的撮合下,杜月笙和孟小冬逐渐走到了一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跟着杜月笙全家去了香港。初到香港,杜月笙全家住进了好友购买的坚尼台路18号房子。这是一栋二层小楼,二楼住着好友一家,一楼则成为了“杜公馆”。

来到香港不久,杜月笙的哮喘病开始恶化。或许是担心在香港生活有危险,杜月笙一度准备移民美国。就在此时,孟小冬直接问杜月笙:“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自杜月笙病倒卧床后,孟小冬一直不分日夜地照顾,这被杜家所有人都看在眼中。

杜月笙全家福

1950年,62岁杜月笙和42岁孟小冬在香港结为夫妇。在杜月笙身边多年,孟小冬终于有了身份,她成为杜月笙的五姨太。要知道这时杜月笙命不久矣,很难跟孟小冬继续在一起生活,为何还要坚持娶她呢?

对此,杜月笙的幼子杜维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孟小冬对他父亲是有感情的,否则根本不会一起来香港。杜维善说:“父亲在去世的前一年和她结婚就是给她一个名分,否则在遗嘱里怎么分财产呢?除了我们家人,那天参加婚礼的人并不多,大家一起吃了顿饭,拍了几张照片。”

说来也奇怪,杜月笙跟孟小冬举行婚礼那天,他突然精神很好,坚持要求起床带病陪客。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杜月笙临终前,已经就后事做了安排,他当着所有子女和夫人的面前,烧毁了所有欠条。

杜月笙墓地

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那些欠条是一笔巨额的数字,杜月笙却说:“我不希望你们在我们死后到处向人家要债。”至于财产,杜月笙将保险柜中仅剩的11万美元进行分配:每个夫人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出嫁女儿拿4000美元,未出嫁女儿拿5000元。

当时孟小冬也在病床旁,听了杜月笙遗言时她泣不成声,当场崩溃了。杜月笙去世次年,四夫人姚玉兰带着他的灵柩去了台湾,而孟小冬一直生活在香港,直到1976年才前往台湾。孟小冬来到台北定居后,几乎闭门谢客的生活,她极少出现公众面前,更别提给人唱戏了。

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在台北因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病逝,终年70岁。当张大千得知孟小冬病逝时悲痛不已,他前来吊唁时亲自写下一副晚年:“魂归天上,誉满人间,法曲竟成广陵散;不畏威劫,宁论利往,节概应标列女篇。”

晚年孟小冬

孟小冬跟杜月笙一样,晚年都渴望回到大陆叶落归根,可惜最终他们都葬在台湾。如今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偶尔也会去两人的墓地祭奠,这或许是另一种方式的纪念。

标签: 孟小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