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丁汝昌在黄海海战怎么受伤的?1895年6月7日日军占领台湾

知识 119 0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北洋水师丁汝昌在黄海海战怎么受伤的?1895年6月7日日军占领台湾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是如何受伤的?1895年6月7日:日本军队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完全占领台湾。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是如何受伤的?

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总指挥丁汝昌就受伤。

由于丁汝昌战前没有安排第二指挥官,虽然有定远号舰长刘步蟾自行代理指挥,整个舰队实际上失去控制,根据战前部署各自蒙头乱打一气。

相反,日本联合舰队从开始到最后,始终在司令官伊东祐亨的指挥下,有过多次战前变阵,最终获得了海战胜利。

那么,丁汝昌究竟如何受伤的?

现在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自己军舰定远号的大炮炮击时震塌了飞桥,丁汝昌跌落受伤。

第二,被敌人大炮击中,丁汝昌中炮受伤。

第一种说法,是主流说法。

北洋舰队洋员戴乐尔编著的《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丁汝昌应该在有装甲防护的司令部中指挥,他却站在没有防御的飞桥上。

结果就是:“旋巨声轰发,予知觉全失。盖刘(步蟾)已令发炮,而丁(汝昌)与余方立于飞桥,正在炮上之部分也。此桥之名甚佳,以其竞飞,而丁与予亦随之飞。鸭绿江之战以是开始”。

戴乐尔写的很清楚,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定远首先开炮。定远号的305毫米口径巨炮就在飞桥之下,这一炮竟然将附近的飞桥震塌。丁汝昌和戴乐尔跌落负伤,戴乐尔还昏迷过去。这是黄海海战开始的标志。

曾任北洋政府海军部总务厅副官兼编纂科科长池仲祐,在编著的《海军实纪律·述战篇》也有类似的记载。

自然,有人提到丁汝昌身上有弹片伤,认为是被敌人火炮击中负伤。

池仲祐对此解释的很清楚:丁汝昌是跌落受伤以后,水兵将他扶着试图入仓躲避。此时日军还击开炮,一发炮弹击中附近,打死了几个水兵,丁汝昌也负伤。

丁汝昌自己则说:“昌左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焚烧,虽为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伤”。

戴乐尔则说明了丁汝昌身上有炮伤的原因:“提督与予之立于炮上飞桥,刘总兵不能不见,乃忽于此时命开炮,此事后来如何解释?予绝不知道,亦绝不闻论及之。提督堕在何处,予亦不悉。彼折其腰,衰惫甚。或欲舁入(抬入)舱内,提督拒之;坐于船面之罩架内以观士兵作战,亦使士兵得见之。”

翻译一下就是,我和丁汝昌明明站在飞桥上,定远号舰长刘步蟾不可能看不见,竟然突然命令开炮,不知道事后要如何解释?反正我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去追责。我坠落以后昏迷,不知道丁汝昌坠落在什么地方。我只知道他受伤不轻。有水手想要将他抬入舱内,丁汝昌拒绝了。他仍然坐在军舰上观战,也让士兵们看到他。

黄海海战中,来定远号中弹100多发,丁汝昌如果拒绝进入舱室躲避,确实很容易被日军炮弹击伤,但受伤应该是在跌落之后。

对于这个观点,有多名当事人的回忆可以交叉印证。

定远号总管轮的陈兆锵曾这么说:“我本良心而言,至于督船旗号为敌炮击落,亦非事实,闻为本舰炮火震断。该时清军各船为敌冲击星散,督船无有升旗归队。”

那么,如果这个观点是真的,丁汝昌为什么要站在飞桥上?

全世界的大型军舰都安装铁甲指挥部,具有强悍的防炮能力,军官在这里进行指挥比较安全。

以定远号为例,指挥部的装甲厚度为203毫米,也就是0.2米,防御力是非常强的。

那么,丁汝昌为什么不在装甲指挥部里面指挥,反而要爬到高出甲板2米多的飞桥上去?

他不知道飞桥是没有防御能力的吗?

当然是有原因的。

装甲指挥部的特点是,虽然防御性好,视野比较狭窄,难以观察到整个战场的情况。

如果只是指挥所在的这艘军舰作战,舰长留在装甲指挥部内没什么问题。

作为整个舰队指挥官,丁汝昌想要第一时间了解各舰情况,确实可以选择离开指挥部,上到甲板高处。

丁汝昌在交战前离开装甲指挥部爬上飞桥,目的是便于观察局势。

自然,这是比较危险的,随时可能中炮。

第二,就是被敌人炮火击中受伤。

丁汝昌交给李鸿章的报告这么写:“昌上望台督战,为倭船排炮将‘定远’号望台打坏”。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认为,丁汝昌身上确实有炮火的烧伤,应该是被炮弹击中。

很多人认为是日军炮弹击中飞桥,导致丁汝昌受伤。

在旅顺大船坞内的定远号维修照片中,可以看到飞桥结构整体完好,没有被炮弹摧毁的痕迹。

这是历史上的铁证,证明丁汝昌所在的飞桥没有被日军击中。

就海战历史来看,丁汝昌不可能是被敌人炮火击中飞桥而受伤。

双方舰队相距5200米,定远号的305毫米主炮就开火了。日本联合舰队也想立即开炮,无奈火炮的射程不够,只有严岛号在5分钟后胡乱开了几炮。

由于距离太远,严岛号的炮击完全是壮声势的,不可能命中。

眼见距离太远,联合舰队只能拼命加速前进了7分钟后,在距离3000米时吉野号首先开炮。

根据战前部署,吉野号集中火炮猛击的不是定远号,而是北洋右翼的两艘弱舰超勇和扬威号。

吉野号第一轮炮击维持了20多分钟,都在同2舰激战,不可能去炮击定远号。

而吉野号是最早炮击的军舰,随后开炮的桥立号、松岛号要迟了5分钟以上。

根据历史记载,丁汝昌是双方刚开始海战就负伤的,显然被炮火击中是不可能的。

今天有一种比较准确的说法,丁汝昌是被305毫米主炮的炮风吹飞,跌落甲板受伤的。

威力巨大的主炮就在飞桥附近,开炮后必然会产生重大的炮声和炮风(冲击波)。

要知道,305毫米巨炮的炮弹,发射药就有90公斤的重量。火炮还是双管,第一次炮击时是2门火炮,共4根炮管齐射。

定远号的设计特殊,这4根炮管距离丁汝昌所在的飞桥距离都比较近,尤其其中1门炮几乎就在飞桥边。

就是这股炮风将丁汝昌吹飞,直接从2米多高的飞桥上坠下受伤。

熟悉海战的人都知道,舰炮炮击时甲板必须封闭,不允许军舰官兵随便走动。这是因为巨大的炮声、炮风和高温燃气,都会导致附近人员的直接伤亡。

其实,这种观点在当年就有了。

济远舰军官何广成,在战后这么说:丁提督在望台下,初次摊炮时,因放炮震跌,即扶入三官厅躲避。

何广成说得清楚,丁汝昌是被大炮的炮风震飞,坠落受伤的。

无论是以上哪种,事实证明丁汝昌是失职的。

作为舰队指挥官,丁汝昌必须有效保护自己,全程指挥作战,这是他的唯一责任。

丁汝昌开战就受伤,却又没有提前指定第二号指挥官。刘步蟾勉强代替指挥工作,但舰队已经全面混乱,海战中根本是各自为战,乱打一气。

相反,日本联合舰队始终有着指挥,能够根据战局的变化及时变阵。

日本舰队刚开始也出现全面混乱,甚至被北洋水师误打误撞的切断了阵容。

然而联合舰队迅速变阵调整过来,针对北洋水师弱点猛打猛攻,最终大获全胜。

另外,丁汝昌被炮风吹落本身就是啼笑皆非的事情。

显然,在战前,在2个主炮齐射的情况下,丁汝昌根本没有在飞桥上指挥过。

为啥?

这个位置距离大炮太近,巨大的炮声足以将没有保护的军官震聋。

既然平时从没这么做过,战时又怎么能够临时起意,胡搞一通呢?

北洋水师的实力确实大大弱于联合舰队,此战黄海海战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

但丁汝昌作为最高军官,还没来得及指挥就受伤缺阵,还让整个舰队失去控制,当然是要承担非常大的责任。

很多人将丁汝昌说成是黄海海战中最失败的观战者,这个说法没有大的问题。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北洋水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