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你可以不喜欢余秋雨,但不能不喜欢文化苦旅

热点 192 0

3分钟读一本书。

你可以不喜欢余秋雨,但不能不喜欢文化苦旅。3分钟读一本书,今天读《文化苦旅》。今天不谈论余秋雨的人,而只讨论他的书。余老先生的作品如《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以其雅致而气势磅礴的文风,无需复杂修饰就展现了真正的文学大家风范。

《文化苦旅》:你可以不喜欢余秋雨,但不能不喜欢文化苦旅

而且我个人觉得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是他目前最优秀的作品。这两部作品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当时的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什么叫言之有物?这就叫言之有物,这是知识分子故纸堆里的情怀。单就文字而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法否认它绝对是当代一流散文大家。

我打算单独把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篇章挑出来说说。我读初中的时候,这个篇章曾作为人教版的选读章节,也就是《道士塔》。这个故事从描绘莫高窟外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开始,引入了主角王道士的背景。王道士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因逃荒到甘肃后成为道士,并不幸地成为莫高窟的看守。在他的守护下,这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经历了一段混乱和悲剧的历史。

故事中,王道士因贫困和无知接受了来自外国冒险家的少量金钱,而后允许他们将大量敦煌文物带出国外。这些文物随后被卖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这一行为导致中国专家需要从国外以高价购回自己的文化遗产,让人何其难过。

同时,王道士在对待莫高窟壁画的保护上显得极为粗暴。他曾试图用石灰涂抹壁画以使洞窟看起来更亮,无意中破坏了无价的历史艺术作品。他的行为也代表了当时大部分国人对自己文化遗产的忽视。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文中提到王道士在清理一个洞窟时偶然发现了隐藏的文物,这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为他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遇。但是,缺乏保护意识的他又一次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出售给了外国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的学者和探险家们闻风而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冒着极大的危险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以微不足道的代价获取了大量文物。这一过程中满清的官员对文物的保护显得无能为力,也因为此忽略了它们的真正价值。

距离我读《文化苦旅》已经过去小二十年了,我也从一个初中生变成了31岁的中年人。在我重新审视这两本书时,我发现自己不再像最初那样激动,同时也意识到了余秋雨在其作为人文学者角色中的某些固执和偏见。

尽管如此,这两本书启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激发了我对文明的深入思考。而我当年阅读《文化苦旅》后的一些感想,其中许多看法至今未变。因此,不论外界如何评价这些作品,我都要感谢这本书对我的启蒙作用。

最后,我想分享书中的一句话:"人类常常被事实震撼,但很少被事实所感动"。

记得点赞关注哦!我的粉丝最好看。

标签: 余秋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