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文化的传承,古成语解释——出生入死

行业 152 0

作为泱泱大国下生长的我们从小经历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巡熏陶,在少为人知的历史中留下太多的文化瑰宝,成语是回勘历史的最好途径之一。

来自文化的传承,古成语解释——出生入死

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出于然,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出生入死”这个成语的发展历程吧。

出生入死

这个成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是出自于老子之中的呢?

它最先出自于先秦・李耳《老子》第50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经》。

原文是这样说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

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出生入死”这个成语的出处后,下一步就是知道为什么这个成语会有现在的释义了。

首先,我们先解释一下出生入死这一个解释是从谁引出来的?

因为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很多词语也是经过后来的一些所谓的思想,大家加以解释,这才变成了后来的释意。

而对于出生入死这个成语的解释是出自著名思想家韩非子。

在韩非子解老《韩非子・解老》对此语的诠释为:“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而对于韩非子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人出现在世界上就是生,进入坟墓之后就是死。

那么本来只是表达人生老病死的一个状态的词语,又为什么会成为现在我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难险阻的表述呢?

其实对于“出生入死”的本意开始转变是从晋代的潘岳所写《秋兴赋》一文中开始的。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意思是看到现在安乐就忘记了危险,但也逃不过死亡。这篇文章是当时作者用来讽刺自己在官场中的生活。

而后面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上下文,“故出生而入死”就被解释为因此忘记了生死。

也就是从这开始,“出生入死”从描写一种自然状态转变成一种行为。

当然,大家也知道,很多本正常的词语在经过一些影响力巨大的著作中出现,可能就会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含义。

因此,很多成语的比喻含义也是由此而来。

所以也就在《宋史・卷四四○・文苑列传・柳开》中有了这么一句:“今契丹未灭,愿陛下赐臣步骑数千,任以河北用兵之地,必能出生入死,为陛下复幽蓟,虽身没战场,臣之愿也。”

而在这一句中的后半段“虽身没战场,臣之愿也”让这个词语充满了悲壮色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生入死多了一丝勇敢和悲壮。

即使明知道会死亡,但是为了抱负也会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出生入死的释义多了一层意思。

后来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一三回:“骑都尉杨奉大怒,谓宋果曰:『吾等出生入死,身冒矢石,功反不及女巫耶?』”

从这里开始,出生入死的意思就和咱们的差不多,变成了:比喻冒险犯难,随时有丧失生命的危险。

总结

这篇文章是小许的试水之作,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反馈,但小许还是想要坚持个一个月试试。

因为所查资料较多,可能一天只能写个一篇,文笔也是不太好,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私信我。

当然,平常小许也会写点其他的,例如当前的热点什么的,毕竟也想多赚点米,如果有打扰到大家的地方也请见谅。

标签: 出生入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