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达尔文

热点 197 0


民间故事:达尔文

19世纪初叶,在英国士鲁兹巴利镇,人们常常看到一个酷爱花草昆虫的孩子,出奇地热爱大自然的一切,他就是后来的近代生物科学的伟大革命者——达尔文。

小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从小他的母亲常教他栽花植树,辨认花草。达尔文把花园里的植物名称记得很熟,他对一棵生得古怪的西班牙栗树特别感兴趣,常拉着父母在树下问这问那,提出没完没了的问题。

小达尔文有时还模仿父母讲解时的腔调,向自己的小朋友们讲植物生长的故事。在小伙伴们面前,小达尔文简直是个植物专家哩!

达尔文8岁时上学了。他从小庭院第一次社会,扩大了视野,更加热爱大自然了。达尔文常去采集贝壳、植物标本。每当他看到农民嫁接果树、培植新品种,就聚精会神地站在一边观察,连回家也忘记了。

后来达尔文转到镇上一所高等小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古板守旧的学校,每天除了讲些枯燥无味的古代史,还硬向学生们灌输艰涩难懂的经文。达尔文根本听不进去。

达尔文每天还是热衷于捉昆虫、拾贝壳,收集了好多标本。

在这所小学的最后一年,室。达尔文积极参加哥哥的化学科研工作,当了他的助手。哥哥买了一套化学仪器,在花园工具房搞了一间实验室。

达尔文配合哥哥搞化学研究,可比听经文课有兴趣多了。他简直入了迷,经常搞到深夜。这期间,他怀着极浓厚的兴趣看了许多化学书籍。

达尔文把精力用于学习化学,收集自然标本,他的经文学习当然越来越差。校长把达尔文找去狠狠地训斥一顿,责骂他是个“二流子”。

达尔文的父亲罗伯特·瓦尔宁是镇上的名医,他怕达尔文败坏了自己的声誉,斥责达尔文“不务正业”。达尔文忿忿地说: “这种学校,给我的简直是一个空白。和哥哥一起搞化学实验才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罗伯特·瓦尔宁对儿子毫无办法。1825年,他把达尔文送进了爱丁堡大学学医,想让他继承父业,成为医生。

在爱丁堡大学里,达尔文认识了研究水生动物的学生葛兰特,他们经常一起散步。葛兰特向达尔文讲述了自己赞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见解,在当时上帝主宰一切的英国,达尔文听了这些,感到十分惊讶和欣赏。

从此他们结为朋友,常常一起讨论进化论观点,还常去大海边捕捉鱼虾动物,进行解剖研究和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

在海滨,达尔文又结识了更多的朋友——普通的渔民。达尔文和他们一起捕鱼、捞牡蛎,听他们讲海生动物知识,还收集了不少标本。

当时爱丁堡大学一些爱好自然科学的学生组成了普林尼学会,经常在地下室里宣读自然科学论文。达尔文总是有会必到。1826年,他还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写了两篇论文在会上作了宣讲。

年轻的达尔文,意气风发地阐述自己关于生物科学的见解,他的讲话像淙淙的泉水,普林尼学会的会员们听后激动万分、无比兴奋。人们开始注意这个年轻有为的青年人了,达尔文的才华,初露锋芒。

从此,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爱好者来找达尔文畅谈,钻研科学问题,他们有时竟一谈便谈上半宿…………

父亲见达尔文在爱丁堡大学无意学医,这样下去真要成为“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了。1828年又把达尔文送进剑桥大学学神学,想把他培养成“尊贵的牧师”。

达尔文在当时虽然“确信”神学是“可以全部接受的” ,可是他对枯燥的神学说教还是不感兴趣。他仍然经常交游,搜集植物、昆虫标本,还结识了很多自然科学家。

在剑桥大学,达尔文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书籍,他决定一生要为自然科学贡献力量。

亨斯洛老教授是专长于昆虫、生物、矿物、地质的科学家。达尔文常去听他生动的讲演,听得十分专注,聚精会神。

亨斯洛教授发现了这位酷爱科学的达尔文,他很喜爱这个年轻人,经常给达尔文个人辅导指点。

剑桥大学教育达尔文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连自然科学家亨斯洛教授也是上帝的信徒。可是达尔文在向大自然不断探索中受到了进化论思想的极大鼓舞,他怀着矛盾心情,走出了大学校门。

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发展,国家为了获取自然资源情报,吸收一些科学家广泛进行海外“探险”,刺激了地理、地质、生物学科的发展。1831年12月,水文地理军舰“贝格尔”号又要启航了。

经亨斯洛教授介绍,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身份登上“贝格尔”号。罗伯特·瓦尔宁见儿子没能在剑桥大学造就成“牧师”,而走进了自然科学家的行列,只好“望洋兴叹”,失望地送儿子远行了。

1831年12月27日, 22岁的达尔文告别了亲人。三桅木船“贝格尔”号升火扬帆,起锚远征了。

水手们见年轻的达尔文登船工作,都围过来闲谈。达尔文说自己酷爱自然科学,可是又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认为这是圣经上不能驳倒的条文。水手们对这位青年矛盾的谈话,觉得十分好笑,连连摇头。

水手们告诉达尔文,你走向世界就会明白,大自然可不听神的指挥,信奉上帝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两码事。达尔文怀着矛盾心理和对普通水手的崇敬心情,开始了漫长的旅行。

一个多月以后, “贝格尔”号到达非洲西岸附近的佛得角群岛。达尔文大开了眼界:奇花异草千姿百态,飞禽走兽千差万别。他立即投入收集标本的工作。

水手们围着采集了第一批标本的达尔文说: “这难道是上帝造就的吗?不,不是的!这些花草鸟兽一代代在佛得角传宗接代,为什么我们英格兰就没有这样的生物?公正的上帝为什么不在英国本土造就它们?”

水手们在船舷边指着佛得角美丽的大地说: “不要让对上帝的信仰,挡住我们探索的视线啊!”大家的话,给了达尔文极大启发,他深邃的眼睛望着远方,决心要用最大的力量,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达尔文还采集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地质标本,他“没有偷闲过半个小时”,紧张地工作。大自然装点得如此美妙,这琳琅满目的纷繁生物是如何演变的呢?达尔文决心一定要弄个明白。

几个月后,达尔文在朋塔阿耳塔海滩中发现许多野兽遗骸,他对一种已经灭绝了的箭齿兽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它和现代一些动物有着共同的特征。

一年以后,达尔文随船在南美洲东西海岸进行反复考察。他发现,许多动物、植物的形态,从古到今逐渐变化,他认为,物种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

在南美洲南端,一些非洲的移民告诉达尔文,他们带来的植物种子,有的根本不能萌芽生长,有的长出来也变了样子…………

一个老人说,别说植物在变啊,就连祖祖辈辈在非洲长大的人,在美洲也改变了生活习惯呢。人们的谈话,大大帮助了达尔文建立自己关于物种变异的学说。

达尔文在南美洲南端,发现了大量早已绝种的贝壳。达尔文想,为什么有的生物灭绝。有的生物生存下来?他得出结论:灭绝的原因是环境不适应它们的生存。这结论和上帝造万物的谬论是水火不能相容的。

1835年9月, “贝格尔”号来到南美洲西岸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这个群岛共有十个距离很近的小岛。

达尔文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提着鸟笼,设下罗网,捉了许多各色各样美丽的小鸟。他把十个岛上的小鸟,分装在不同的笼子里,像着了迷似的观察这些鸟儿…………

达尔文带着岛上捕获的小鸟,返回南美洲西岸大陆。他邀请许多土著居民来看鸟儿。人们看着这位英国客人,十分惊异: “我们见过不少提笼架鸟喜爱飞禽的人,可这个外乡人怎么捉这么多鸟啊?”

达尔文微笑着说: “大家看看这岛上的小鸟和大陆上的鸟儿有什么着多,可确实又不大一样。达尔文像个认真学习的小学生,一一做了记录。一不同? ”居民们都围过来仔细观看,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和本地的鸟差不

达尔文又和大家一道,把每个岛上的鸟儿做了比较,他终于得出了令人兴奋的结果:每个小岛上的鸟儿都与大陆的相仿,但又都有差异。他仔细分辨了26种小鸟,确定了25种都是变种。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兴致勃勃地观察了大龟。他从各岛捉了不少海龟,也放进了特制的笼子里。人们简直不知道这位外国客人要搞什么名堂。

达尔文又请来岛上居民问道: “你们能认出这些龟是哪个岛上的吗? ”人们哈哈笑了起来: “你们外来人认不出,我们本地人,连孩子也能认出哪个龟是什么岛上的住户哩!”

达尔文又掏出了笔记本,询问龟的差异。居民说: “你看,有的颜色深些,有的浅些;有的形状圆些,有的就不规则。”达尔文看大龟的微小区别,确实有的龟背甲前部厚向上卷,很像西班牙马鞍,另一些则又黑又圆。

达尔文考察之后,在甲板上沉思,物种肯定是逐渐变化的。这次考察使达尔文从神的束缚下解脱出来,逐渐摸清了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的规律。

1836年,达尔文回到英国本土。他带回大量资料、标本,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这次有意义长见识的五年远航,使达尔文把圣经条文、神造万物之类的东西,一概付诸汪洋了。

达尔文一踏上祖国土地,便埋头于研究收集来的大量化石、标本、材料,并整理他五年来的“旅行日记”。他住在伦敦闹市,却从不做无谓的游玩、娱乐,他珍惜一分一秒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达尔文为了搞清生物进化理论,还开始收集英国本土大量的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实际资料。他常深入民间考察人们培养的细毛羊、大白猪、短角牛等新品种。

达尔文常常兴致勃勃地去斗鸡场,或者飞鸽、跑狗赛场。

斗鸡场上,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斗鸡比赛开始了,人们纷纷下了赌注、吹口哨、狂呼乱喊。有人认为白鸡会取胜,有人认为花鸡能卫冕。可是达尔文却充耳不闻,他专注地看鸡的头冠、羽毛、两足,琢磨它们的体态。

场主人凑在达尔文身边问:“先生,你要押宝下赌注吗?如果你是幸运者,嗨!你能捞一笔巨款哩!”达尔文理也没理他,赛场主人哪里知道,达尔文根本不是为了赌博消遣,而是查看育种家们培养出来的新品种呢。

达尔文还以极大兴趣常去集镇花市观看争奇斗妍的千百种花卉。不过,他不是无所事事观赏玩味,而是钻研植物变异,向普通园艺家们求教学习。

达尔文甚至参加了两个养鸽俱乐部,亲自进行养鸽育种实践。

达尔文养了各色各样鸽子,不过,他不是训练鸽子带着排箫飞翔,也不是训练鸽子远途传递信息,更不去参加名目繁多的竞技比赛,他专心培养鸽子的新品种,观察它们微小的变异。

有一次他听说印度有些不同品种的鸽子,对他的研究会有启示和帮助,立即写信到印度去,购买特殊品种的鸽子。

鸽子买来以后,俱乐部的人们都来争看印度鸽的技艺如何。可是,达尔文却像保存珍宝一样,把鸽子放在笼里,开始细心地观察研究。大家都莫名其妙,认为达尔文不是在玩鸽,简是是个神经质的养鸽狂热者。




(58)还有一次,一个朋友喂养的稀有品种的鸽子死了。达尔文怕鸽子的尸骸丢失毁坏,立刻跑着去找他的朋友。

那位朋友看达尔文那样真挚、迫切地来索要鸽子尸体,十分感动,立刻把死鸽尸体送给达尔文进行研究。

“贝格尔”号舰上长期的艰苦生活,繁忙的考察生活和回国后紧张劳累的科学研究,使达尔文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影响,他体弱多病,显得渐渐苍老了。

为了更好地工作,达尔文带领着妻子儿女离开了繁华闹市伦敦,搬到了伦敦附近的僻静小镇唐恩定居下来,继续工作。

1858年11月,孕育了二十多年的《物种起源》一书,终于由达尔文写成,出版问世了。达尔文在这本书里以大量事例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这本书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它受到广大青年和科学界的欢呼,也受到了神父主教们的疯狂反对。它震撼了旧世界,把生物学被宗教神学盘踞的堡垒一下子炸得粉碎。

《物种起源》一书是千百万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血汗结晶,也是达尔文认真求实地研究、反复科学实验的结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物种起源》的出版。恩格斯称它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后来,达尔文又以极大毅力写成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等重要著作。马克思称达尔文的著作是“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达尔文没有亲身参加维护和宣传进化论赫胥黎、虎克等挺身而出,捍卫了达尔文的学说。的面对面斗争。在旧势力神权卫道士们的围攻面前,当时的英国科学家

一次,英国牛津市举行了“进化论”与“神造论”的大论战。会场从博物馆不大的演讲厅移到大图书馆,可还是座无虚席,挤得水泄不通。

反动大主教威尔伯福斯想在大庭广众之下击败达尔文的革命理论。论战一开始,他就跳上讲台,唾沫横飞地讲了半个多小时,台下的宗教界人士和贵族阔太太们狂呼乱叫为主教捧场。

大主教大讲上帝造人,越讲越狂,得意地讥讽赫胥黎: “我想问一问对面企图把我撕碎的教授,当我结束演讲以后,是否认为人类是猴子变来的?是否还认为自己是由祖父或祖母的猴群中变来的呢?”

赫胥黎平静地登上讲台,顿时受到听讲的科学工作者和青年们的热烈欢迎,掌声经久不息。赫胥黎明晰地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这是科学真理,而不是幻想捏造。

赫胥黎轻蔑地看了大主教一眼说: “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为了自己的祖先是猿猴而感到羞耻。我倒为那些庸俗的信口雌黄的人而感到羞耻…………他们对科学问题完全愚昧无知…………”

赫胥黎的雄辩演讲,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大庭广众面前有力地批判神权。刚才为大主教喝彩捧场的人都灰溜溜的,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竟当场气昏了过去。

大主教威尔伯福斯根本无力反驳,没法再登台了。他躲开人群,狼狈不堪地悄悄溜掉了。

从此,以赫胥黎为首的一些著名科学家,经常利用休息日晚上,进行生物进化学说的演讲。听众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带着女儿来听讲演,热烈赞扬了这种革命理论的传播工作。

在达尔文进化论面前,反动保守势力逐渐败下阵来。英国、欧美的许多官方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纷纷致函达尔文,授予他“会员”“院士”、“骑士”等头衔,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头衔。

达尔文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热衷科研。在他逝世前两天,还克服病痛的折磨,替他儿子记录实验情况。

他的儿子看着病体垂危的达尔文,不肯再让父亲帮助做生物实验了。达尔文拿起记录本说:“人的生命是极有限的,但是争取时间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才有价值啊。”儿子含泪又开始了工作…………

1882年4月19日,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彰他对自然科学的重要功绩,给了他极高的荣誉,把达尔文埋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寺院,另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墓旁。

标签: 达尔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