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流行的元杂剧

行业 173 0

元杂剧,也叫“北杂剧”,脱胎自金院本和诸宫调。元杂剧具有成熟的文学剧本、较为完备的戏剧表演范式以及丰富的舞台语言,相比以滑稽取笑为主要内容的宋杂剧,元杂剧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要高出一筹,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难以逾越的辉煌成就。

天下流行的元杂剧

元杂剧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值宋元之交。北方少数民族虽然旋风般摧毁了孱弱的北宋帝国,但发达的城市经济却保留了下来。市民对于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而新兴的蒙古族贵族则沉溺于宴饮之中,也需要娱乐消遣。因此,戏剧在那个年代分外盛行。大一点的城市都有专门的剧场,每天上演不同的剧目。在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这种剧场尤其繁荣。与此同时,延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遭到废止,汉族士人再无门路出人头地。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同民间艺人合作组织“书会”,从事戏剧的创作。压抑、黑暗的现实令他们无比愤怒,因此创作出的戏剧作品就有了不同以往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二者的共同作用,正是元杂剧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

元杂剧的形式一般为“四折一楔子”,非常规范。表演一般由一名主演领衔,演员通过化妆和服饰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可视作日后脸谱的雏形。表演既有演唱,也有念白,中间还会穿插舞蹈。元杂剧中的“舞”,有一般的插入性舞蹈,例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也有用以表现武打动作的,比如各种器械舞、对打、扑旗踏跷等等。还有些舞蹈动作逐渐程式化,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称为“科介”。如杂剧剧本中常见“正旦做害羞科”, “正旦做慌折惨打悲的科”之类的提示。

元代宫廷好杂剧,寻常百姓喜杂剧,这种自上到下爱好戏剧的社会风气使得杂剧在元代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杂剧本身也成为元代这个短命王朝为数不多的文化名片之一。

标签: 元杂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