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召唤

知识 195 0

宋笛/文一次吃饭的时候,朋友突然问起,为什么之前被吐槽很多次的中国邮政,现在网上风评很好,另一个朋友接话道:“因为大部分在网上频繁表态的年轻人,都可以不用中国邮政了。”

这肯定是偏颇的观点,但也说明了一些巧妙的差别:在消费端的民营企业负担着大量就业和直接服务消费者的功能,干的好了容易出彩,干的差了也容易遭骂;而盘踞在上游的国有企业,就有种隔壁班班主任的感觉,陌生而友好。

时代在召唤

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后,民营和国有经济有注定的分工吗?

“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是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刘鹤曾如是说。

更重要的是后一句,“我们必须从传统固化的观念,转向用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理念来认识国有和民营经济。”

这意味着,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不再仅仅是一个股权属性划分的问题,而是注定承担了产业链的不同分工。

《民营经济50天》这篇稿子的起因以及其后影响的释放,所处的正是上述分工已经形成,但大家还未能意识到的一个巧妙时间节点,这个节点上中国经济又遇到了一些麻烦,杠杆要降了,资本市场股权质押爆雷不断,债也出问题,民营企业家日子不好过,很慌,一有风吹草动,就很害怕。

换句话说,就是那一段时间,民营企业还没来得及听到时代的召唤,至少在当时,还尚未找清楚自己在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定位。一篇《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无聊文章就能把舆论界吓的不轻。

稿子本身是从上述文章发布这个起点入手,一波一波往前荡,尝试还原民营经济遭遇的种种事件、波折以及此前数年不合时宜的扩张与负债。

写这篇稿子那段时间,连续性地采访了北京很多股权质押爆雷和国资白马的新闻,跑去了一些内部会,积累了一些核心信息,还追着一个资深评论员聊到半夜。王雅洁是以拿“硬料”著称,所以最后这篇稿子写作的时候,颇有些“千金散尽”的感觉,把不少独家消息当配菜用,放在了稿子的不同位置,服从了时代的召唤,这种感觉还挺爽。

现在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特殊的,而且有点荒谬的历史插曲,荒谬到历史学家写这一章的时候肯定会把这个情节放在开篇第一段,但随后又会弃之脑后,因为接下来的事情逻辑上,不好连接——翻过年,中美贸易战就往技术领域蔓延了,华为首当其冲的被制裁了,在这个时候,好像也没人再关心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了——我们还是不要为难历史学家了吧。

这是我来经观感觉最和“历史有共振”的一次,这种共振是经观前辈们很在意的一种感觉,在这篇稿件里,我有幸的感受到了这个在开会时提过一次又一次的词,大言不惭的说,也算是记录一次历史了。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科创新闻部主任)

标签: 时代在召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