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访谈|独家专访胡鞍钢:当“双城记”迈向第五年

杂谈 195 0

视频加载中...

首席访谈|独家专访胡鞍钢:当“双城记”迈向第五年

聚焦双城看未来,跳出成都看成都。

1月31日,成都进入两会时间。站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色如何?“双城记”如何继续向纵深推进?成都作为双核之一,又将如何担好使命、更好发展?

两会前夕,我们从成都出发,奔赴北京,前往清华大学,专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国情研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以及国际竞争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长期以来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与公共政策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

建强“大后方”、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 建好“示范区”、打造“幸福城”,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对话之中,更可清晰洞见成都的目标与愿景、机遇与未来。

谈“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成都传媒集团首席评论员马玉宝:胡教授您好,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这四年,川渝之间已经进行了8次党政联席会议,成都与重庆应该如何进一步构建自身优势,营造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中央提出成渝一体化是战略性决策,就是继沿海三大城市中心后在西部树立一个新的重大的增长极。我们称之为叫大手笔。这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特别是重塑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地理。

基础设施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使得基础设施的效益不断提高,所以我觉得成渝这次崛起,就是继西部大开发以后的延续,到2035年,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当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地区应该同期同样同标准实现现代化。

谈大运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大运会的全球展示

马玉宝:回首去岁,成都成功举办了大运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成为热词,您怎么看待这一次的盛会?对于成都的国际美誉度,成都大运会是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鞍钢:那天的那个开幕式我也看了,可以说,每一个来成都的外国人就是最大的广告,给他一个什么呢?强烈的冲击——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外国人是怎么感受。

这次能够举全市之力,花了很多的功夫把这件事办成,可以说载入成都的史册,也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成都大运会不仅办得成功,而且会留下长期的历史记忆。我就把它称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都大运会的全球展示。我认为成都已经迈入到世界级城市了,而这个进入的标志就是成都大运会。

谈幸福城市:有美丽中国 有美丽成都

马玉宝:成都和重庆一起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其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到“人”上。城市的核心是人,成都在这个方面应该怎么样做才可以更好地擦亮公园城市的标识,同时也擦亮幸福城市的标识,去为人民更好地谋福利?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胡鞍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在成都,可以购物,约朋友吃饭,然后又有演出。然后你坐在那个河边小船欣赏夜景。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国式的幸福场景。

成都,生态美。这一点在全国全世界都有深刻感受,有美丽中国,也有美丽成都。

另外来看的就是“两山论”。体现在旅游人次,再加上现在的交通基础设施、便利性等等方面,而且天府国际机场已经通航,国际班机陆续恢复。面向海内外,来宣传成都,实际上最大的广告还是这次成都大运会。

谈未来: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马玉宝: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中,西部地区正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的前沿高地。去年以来,成都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相继举办,接下来还有世园会、世运会等盛会,您如何看待成都在高水平开放中持续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机遇和挑战?

胡鞍钢:还是自身。就是你怎么样使得成渝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协议上。这是一个市场驱动的逻辑,而且这个潜力还可以进一步再挖掘。

产业之间的分工专业化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规律,要符合这个规律。就是经济的整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应该做什么样的产业分工,在哪一段发挥我的优势,然后与别人合作。

过去我们理解的市场经济更多是竞争、竞争、再竞争,现在看来得加个词,“竞争合作,再竞争再合作。”还是要胸怀天下,先是全国的大市场,进而进入国际区域市场,然后就是全球市场。与世界潮流相匹配,扎扎实实的做好这些实业,这才是真正的务实主义和长期合作主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马玉宝 摄影/摄像 李冬 黄琴 剪辑 曾诗蕴 海报 姜蓉 责任编辑 何齐铁

标签: 胡鞍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