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力”概念辨析

知识 182 0

近年来,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强调自主学习和发展质量的观点不断提出。关注学生学习发展质量的“学习力”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大家视野。学界对“学习力”的研究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但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学习力”的界定不很清晰,仍存在与有关相似概念混为一谈的情况。概念是研究的起点,对“学习力”概念进行辨析十分必要。

“学习力”的构想最初来自系统动力学专家Forrester对于“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他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勾画了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此后,“学习力”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词,被视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21世纪之后,“学习力”迁移至教育学领域。教育学界从能量观、品性观、素质观和能力观四种倾向审视“学习力”,并逐步集中于能量观和能力观,即认为学习力是关切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生命能量、或是促进学习品性不断提升的动态能力系统。

浅谈“学习力”概念辨析

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部因素,强调对物体产生作用、施加影响、发挥效果,使物体改变状态。从这一视角出发,无论是能量说或能力说,“学习力”都应落脚于“改变状态”这一本质属性。另外,根据《汉语大辞典》中对“能量”的两种解释来看,仍都属于“能力”范畴:一是物质做功的能力;二是比喻人的活动能力。因此,“能量”仍然是“能力”的一种。归根结底,“学习力”还是一种能力系统。综上,本研究倾向于从“力”的本质属性出发来定义学习力,即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对自身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动态能力系统。

人们对“学习力”的理解并不一致,经常将之与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学会学习”、学习素养等概念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捋清以上几个相关构念与学习力的关系。

对学习能力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如认知视角下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四要素;心理视角则将学习能力看作认知和操作控制的两个过程,其中包括知觉动作综合能力、理解与记忆能力、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学科能力视角将学习能力可以分解为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但无论哪种视角,都表明了学习能力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

学习力与学习能力经常被混同,这首先是外文翻译迁移的后果。国外对学习力有两种表述:“learning ability”和“Learning Power”。而学习能力在外语中明确翻译为“learning ability”。因此,有的文献即便是探讨学习能力,也会因此而直接翻译为学习力。其次,源于对学习力理解偏颇。有观点认为“学习力即学习能力”。这种观点没有将学习力视为复杂能力系统,而是仅作为能力的组合来看待,只看到了学习力中的能力部分,忽视了学习力本身“力”的本质属性要求,即对物体状态施加影响。具备学习能力,是达成对学习者状态产生影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状态发生影响必须要有学习能力,却又不仅只有学习能力,还需要促进学习能力发挥作用的学习动力因素、维持学习能力发挥的学习毅力因素等,这些因素促成了学习力能力系统的运作。从这一点上看,认为学习力等于学习能力的观点,是将学习能力看成学习者改变状态的充要条件,强化了学习能力的影响程度,却忽视了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学习要素的作用。

基于上述,学习能力与学习力不可等同,学习能力作为各种能力的组合,应该属于学习力这个动态能力系统中。

学习成效的外文翻译是“Learning Effectiveness”或“Learning Outcome”,前者侧重效果,即学习的积极影响,后者强调学习的收获,即最终产品,也有说学习成果。学习成效有几个关键特征:一是强调学有所成,即要有积极的效果或收获;二是效果或收获要具体可见,可测可评;三是要通过阶段性结果来体现,其实质是一种结果展示。

将学习成效的概念及三个特征描述与学习力作对比,可发现学习力与学习成效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学习力与学习成效一样,强调要通过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收获,学习力也包括了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技能、行为等多方面。但学习成效需要通过某种结果或对比来体现,这是其本质属性使然。而学习力的落脚点并不是某种结果展示,而是整个运作体系,它囊括了学习活动的全程。学习力本质是一种动态能力系统,与作为结果表征的学习成效实属不同构念。学习成效要求效果或收获要具体可见、可测可评,但学习力却像电流一样,尽管可以被感知,却难以被看见,是一种抽象的复杂建构物,“如何测评学习力”是该领域目前及未来亟待发展的关键一环,目前学习力评估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基于上述,尽管学习力与学习成效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二者仍然不可等同。在本质属性上,前者是一种能力系统,后者是一种结果展示;前者抽象复杂,后者具体可见;前者渗透在学习全程,后者关注结果环节。

1996年,“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基本素质”之一,出现在大众视野。2002年左右,欧盟将“学会学习”作为关键素养,纳入《欧洲终身学习质量指标报告——15项质量指标》中,“学会学习”被上升到和欧洲整体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的高度。目前,各国已纷纷将其纳入自己的素养结构体系中,成为促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监控管理过程的关键部分。

“学会学习”的字面意思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其实内涵丰富,是一种“学习的学习”,实质也是对认知与非认知心理结构的探讨。认知结构主要是指智力的提高,非认知心理结构包括情感、意志、审美、伦理等。因此“学会学习”是学会思维以及各种情志、环境的共同运作结果,仍然是一种强调结果和成效的概念,也明确了其作为一种学习者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在“会”上,这就为它设立了目标导向。但学习力与此不同,学习力是一种动态能力系统,尽管也包含了思维、情志、环境等因素,但最终该系统并不需要一个明确地到达目标。虽然它同样是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个程度并不设限。二者的落脚点并不相同,“学会学习”落脚于“会”,学习力落脚于“力”。前者强调要有明确可评量的积极结果,后者强调这个能力系统如何更好运作。

学习素养是素养的下位概念,与“信息技术素养”“媒介素养”“艺术素养”“政治素养”等概念的提法一样,都属于“素养”的一类。在PISA的评价体系中,素养被认为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进行分析、推论、交流,在各种情景中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国内专门研究PISA学习素养评价系统设计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学习素养界定为,是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在学习领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是个体素质的一种具体化、情景化的表现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品质与基本倾向。

无怪乎时有观点混淆学习力与学习素养,因为二者都关注学习者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但仔细剖析,二者有几个方面不同。首先从本质属性看,词源往往反映了该构念最初提出时的本质设想,学习力Learning Power,落脚于Power,是力量、能力、激励、动力的意思;而素养的释义为“平日的修养”,翻译为attainment或accomplishment,表示经过种种努力之后取得的成就。从词源释义可以发现,学习力实质是一种能力系统,它由多维度的因素共同构成,而且强调“供以动力”的作用,是从系统运作的视角探讨学习活动的;学习素养则是一种品质表现,展示学习者经过努力后的综合成果,具有主体内在性的特征,即只有在个体通过与他人、它事发生学习关系时才能显现出来,而这通常是以某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形式来展开的。从这一点上看,学习素养与上文提及过的学习成效一样,都强调结果展示,也正因此,它们与强调系统运作和作用发挥的学习力从本质上不是一类。其次,从二者的状态属性来看,学习力是一种动态能力系统,强调对学习者自身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它可以通过内部各要素的不同铺排或程度变化达到整体状态的转变,是动态的;但学习素养作为个体素质的一种具体化、情景化的表现,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相对稳定性。尽管它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人的学习素养一经形成、凝结,就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以相对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种不同的学习场合、学习条件下都会显露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品质。可见,二者的状态属性是不同的。

因此,学习力与学习素养尽管都关注学习者的综合表现,但前者强调的是个体通过怎样的运作达到了这个表现,即“力”的作用——施加了什么样影响;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拥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即这个表现包括什么。前者是动态的,后者相对稳定。

总体而言,“学习力”难以被看见、不易被测量,且是多要素构成的一种复杂建构物,极有必要廓清其概念,以使学习力有关研究在逻辑起点上得到明确。本文介入与学习力相近的几个不同概念,通过进行深度辨析,明确了学习力概念实质:学习力包括了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效不同,它作为一种能力系统,不仅强调具体结果展示,更要求渗透于学习全程;与“学会学习”强调“会”不同,学习力强调“力”,更关注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影响;与学习素养的恒久稳定不同,学习力更具有动态变化性。

作者简介:李思玲,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EIA210428)

来源: 光明网

标签: 学习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