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丸真能降血糖吗?消渴丸到底有什么功效?医生告诉你真相

杂谈 157 0

68岁的李爷爷在3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一直规律口服糖适平来控制血糖,血糖一直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最近半年,血糖突然变得忽高忽低起来,很不稳定。

这让李爷爷着实有些焦虑和慌张,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李爷爷无意中听销售人员介绍说降糖药“消渴丸”不仅能帮助降糖,而且是中药成分无副作用,于是心动不已,一下子买了10盒。

消渴丸真能降血糖吗?消渴丸到底有什么功效?医生告诉你真相

李爷爷回家后开始自我调节用药方案,在每天的降糖药里多加了一种消渴丸,谁知一天半夜起来上厕所,却突然倒地昏迷,老伴赶紧拨打了120,急救车将李爷爷送达医院急诊。

经过医生的检查,李爷爷是由于服用了过量的降糖药,导致血糖过低,引发昏迷,所幸在医生的抢救下李爷爷已经恢复了意识,昏迷时也没有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摔伤。

医生说,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他吃的消渴丸。李爷爷不禁心生疑问,消渴丸真的如他人所说,是中药成分无副作用的降糖药吗?

一、重新认识消渴丸

消渴丸的确是一种降糖老药,也确实有降血糖的功效,但是它可不像销售人员所说,是一种天然无害的纯中药制剂,消渴丸本质上是一种中西药复方制剂,里面既有中药组分又有西药组分。

所谓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是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是由有一定治疗目的的西药成分与疗效确切的中医方剂的“配伍”,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达到1+1>2的临床效果,因其是以中成药审批,故而貌似中成药

消渴丸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地黄、天花粉、葛根、山药、五味子、玉米须等中药,与西药格列本脲(优降糖)共同组成。

消渴丸中药组分的前身是元代的消渴方和清代的玉泉散,两者均有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养阴滋阴、益气和中作用,当时均被用于治疗消渴症;过去所指的消渴症,其实简单来说就相当于现在伴有“三多一少”表现的糖尿病患者。

现代药理学对消渴丸中的中药成分进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黄芪甲苷溶液能够促进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和C肽分泌,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增强。这可能与其促进类胰高糖素肽的分泌、恢复胰岛β细胞的活性相关。

研究者还发现,天花粉含有的凝素糖蛋白能够协助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从山药中分离得到的六种多糖A、B、C、D、E、F也被发现均有降糖活性。

五味子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益于降低餐后血糖、缓解血糖的一过性升高。

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改善胰岛素信号传导,调节血脂等相关信号通路【1】。

尽管上述中药成分有着众多的作用,但是也不要小看消渴丸中的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其实,格列本脲才是真正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的主要“功臣”。这种药的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而发挥降糖作用。

消渴丸作为一种中西药复方制剂,充分结合了中西药的优势特点,西药起效快的特点弥补了中药效果缓慢,有效率一般的弊端;而中药疗效巩固,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也能够弥补西药不良反应多的弊端。

而且中西药结合后,格列本脲的快速起效能够使降血糖作用起效的时间与进食后血糖升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加贴合,从而起到更良好的降糖效果。而中药成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恢复、修复和滋养胰岛细胞功能的辅助效果。

有研究者进行药效学研究发现,消渴丸对于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水平的影响是持久的,随着药物干预时间的延长,消渴丸的降血糖作用呈逐渐加强趋势,明显抑制血糖水平的升高。

除此之外,用消渴丸治疗的高脂动物模型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明显降低,说明消渴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糖尿病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和钙磷代谢紊乱

有研究者对消渴丸和单用格列本脲进行效果对比发现,消渴丸的降糖作用优于格列本脲且作用持久,能够延缓西药的继发性失效和并发症的发生。

消渴丸治疗组的胰岛素含量略高于格列本脲治疗组,提示消渴丸有保护或恢复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而且形态学观察也可发现,由于消渴丸中格列本脲的含量被配伍的中药成分压缩,消渴丸治疗组的心、肝、肾损伤小于单用格列本脲的患者【2】。

因此,消渴丸这种中西医组分的合理搭配,在保有西药快速起效的优点的同时,又不影响中药组分发挥其调理作用,两者强强联手,起到缓解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疲倦无力、气短懒言等一系列症状,降糖更安全,疗效更巩固,患者更易于接受。

许多患者反映,使用消渴丸的降糖效果时好时坏,副作用较大,像李爷爷那样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其实都是不合理用药所致。那么如何正确服用消渴丸呢?

二、消渴丸的安全使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消渴丸是一种“混血”中成药,虽然成分众多,但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用法用量和药物联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

1. 适应症和禁忌症

消渴丸适用于轻中度及稳定型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消瘦患者。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的风险更高,故更推荐小于65岁的糖尿病患者使用。

消渴丸不适用于胰岛细胞已经处于衰竭状态的1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伴酮症酸中毒,烧伤,感染,严重外伤者,应禁用消渴丸。

由于消渴丸中含有磺脲类药物,所以既往对该类过敏者禁用,加之磺脲类降糖药有增肥作用,同时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肥胖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2. 用法用量

时间上,医生更推荐餐前半小时服用本药,这是由于消渴丸中所含有的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强,服用后会起效快,药物浓度高峰一般出现在服药后的半小时到2小时内。

所以如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消渴丸,加上吃完一餐通常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这样消渴丸发挥降糖作用的高峰期便可与摄入食物后体内血糖一过性升高的曲线相契合,既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又能够避免餐后低血糖的发生,使血糖水平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在用量方面,消渴丸中每丸含有约0.25mg的格列本脲,如果一次服用10丸就相当于吃了一片格列本脲,每日服用30丸就能够达到单用格列本脲降糖的常用治疗剂量【3】。

为避免盲目滥用药物,空腹血糖水平可以作为参考来指导用药。一般空腹血糖在7-10mol/L之内,消渴丸按最小剂量服用,每日用量在10粒左右;

空腹血糖在10-18mol/L之内,消渴丸可加至中等剂量,每日用量约为20粒;

空腹血糖在19-24mol/L左右,消渴丸按最大量服用;大于24mol/L患者,需联合其它降糖药物,定期测血糖,调整剂量【4】。

无论如何,具体用量应该视病情而定,但是大原则一定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因此建议每天用量不应超过30丸,每次不应超过10丸【5】。

如果病情需要每次服用2次,建议早餐和午餐前服用,晚上避免服用,以免发生像李爷爷那样的夜间低血糖。如果有一次漏服,不建议下一次服药时自行增加剂量。

3.药物联用

由于消渴丸中含有格列本脲,在服用本药时应当慎用其他药物。由于格列本脲本来就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同服其他降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等。

尤其是同属于磺脲类的其他降糖药如美吡达、格列吡嗪、达美康(格列齐特),糖适平(格列喹酮)等,通常同类降糖药物不应联用,否则不仅会导致低血糖,而且还会增加对肾脏的毒性。

其他药物如治疗痛风的丙磺舒、别嘌醇,会抑制磺脲类药物从尿中排泄,导致药物浓度在体内蓄积,也应当慎重联用。

还有一些药物会延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如酒精、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氯霉素、抗真菌药物咪康唑、抗凝药等,也要引起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诱发或增加低血糖反应。

4.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要知道,高血糖不要命,低血糖可是会致命的。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的患者,家中都应该备有血糖仪,要规律监测血糖水平,在出现不舒服时先测一下血糖,以及时识别低血糖反应。消渴丸中含有的格列本脲是为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最强的,一旦稍有用药过量,就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重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慌、乏力、手抖和出汗等症状,多提示着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应及时利用手边可找到的高糖食物自救,如口服糖水、吃糖果或巧克力等,否则将进一步导致昏迷、休克等危象。

总结

消渴丸是由中药与化学药物组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确有降血糖的功效,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该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糖尿病,有着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广大糖尿病患者服用消渴丸前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血糖检测以明确诊断糖尿病的分型和分度,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本药,不可擅自用药或加用本药

许多农村糖尿病患者或像李爷爷这样的老年患者误以为消渴丸是“无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有的甚至再加服其他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齐特),进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极易造成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过量而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因此,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合理使用药品,才能物尽其用,达成药物治疗的目的。万万不可跟风听信谣传,滥用药物,而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戎士玲,王敬,张庚良,等. 消渴丸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C]. //中国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级论坛论文集. 2009:111-112.

[2] 桂建华. 消渴丸的安全合理使用[J]. 中医药信息,2009,26(1):91-92. DOI:10.3969/j.issn.1002-2406.2009.01.042.

[3] 李宇杰. 消渴丸,国药降糖明星?[J]. 家庭医药,2012(2):22-25.

[4] 邱晓堂. 消渴丸安全应用临床思考[C]. //中国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暨非药物疗法防治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级论坛论文集. 2009:119-120.

[5] 黄从强. 合理使用消渴丸,谨防低血糖[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11):704. DOI:10.3321/j.issn:1006-6187.2007.11.025.

标签: 消渴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