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大清灭亡之际净身,靠国家救济活到94岁

知识 159 0

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大清灭亡之际净身,靠国家救济活到94岁

1924年,溥仪走出紫禁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结束。

万千走出四方天地的人员中,孙耀庭是其中之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悲怆

清朝亡了,孙耀庭不用再削尖了脑袋想着如何伺候好主子,他成了平民,却不知平民的日子该如何过。

一寸土地没有,粗重的农活也不会干,孙耀庭待无可待,直到溥仪再有消息传来。

他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也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一枚棋子,在1932年的3月9日抵达长春。

需要人照拂的旧主,对线不想拖累家人的老下属,毫无疑问,孙耀庭回到了溥仪的身边,开始了比之以往更为黑暗,却暗戳戳有些习惯的日子

溥仪知道大清亡了,也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堂堂“皇帝”权利却被忽然架空,心中自有郁结之气,承受的对象,就成了包括孙耀庭在内的下人。

挨打挨骂,孙耀庭一声不吭,他习惯了,身体却紧急亮起了红灯,他染上了肺病,不再能伺候溥仪。

这是真正意味着太监职业终结的一次离开,拿着溥仪准备的500块钱,孙耀庭最终还是坐上了离开的火车。

身无所长,人无遮蔽之地,老宅成了唯一能收容孙耀庭的地方,乡亲们的指指点点却让他受不了,他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天津静海,像光绪年间,头也不回的进宫一样。

孙家很穷,总共不过7分地两间上房,掰着手指头算营收,也是入不敷出,没有人想过苦日子,却没有办法,直到一位同乡回村耀祖,戏班子的大戏直接热闹到了孙耀庭的心上。

他决定进宫当太监,只要能够伺候好皇上皇后,家人就能过更好的生活,都是卑躬屈膝的讨生活,城墙内,至少还有上位的希望。

打定主意的孙耀庭去做了一场手术,高烧反复三天三夜,两个月的不能走动之后,1916年,不过14岁的孙耀庭,押着父母发家致富期待的他如愿被送进了皇宫。

第一站,在摄政王府。皇权贵胄,孙耀庭对工作越发上手,目光很快从王府转向紫禁城。

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可飞黄腾达的概率也就更高,梦想正盛,一把大火却烧向了北京。

建福宫的西花园在1923年的6月发生大火,溥仪将责任怪在太监头上。

“这些坏太监,一个也不能留下”。

无名小卒孙耀庭自然没有反抗的能力,卷着铺盖离开了紫禁城,转机出现在端康皇太妃,他又被请了回去,还顺利来到了婉容所在的储秀宫。

离宫一趟竟有了盼望已久的飞升,孙耀庭还在盼望自己能向同乡一样,回村耀祖,浑然不觉,这个时代即将被历史翻篇。

“宫门历险记”在冯玉祥的大炮前戛然而止,一场肺病后的离开,更是让孙耀庭品遍了人间冷暖。

家在闲言碎语的指指点点中不再温暖,可孙耀庭又有何处可去?

照拂

覆灭的清朝不止孙耀庭一个太监,无处可去的他们,大多都留在了北京,住在长安街的万寿兴隆寺。

这里的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谁会看不起谁,只是宫里的一切都成了浮云,也没有谁会因过去高看谁一眼。

日子就这样过着,但这兴隆寺,本是明代兵仗局的佛堂,里面供放着很多的兵器不说,出宫的太监那么多,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得去的。

能进里面的人,出宫前都是加入了“养老义会”的,他们每月都要定期缴纳银两,这样进到庙里,才能享受食宿和养老送终。

溥仪给的500块钱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可这万寿兴隆寺里面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之前在这里安度晚年的太监,吃的都是残羹剩饭,住的屋子也是老鼠横行,夏天苍蝇蚊子更是比比皆是,很多人死亡,都并非寿命到了终点,而是生病和饥饿。

不容乐观的场所依旧不容孙耀庭挑剔,除了此处,他真的想不到还有别的地方能够收容自己,为了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孙耀庭开始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捡拾废品和煤渣。

直到人民政府接手,直到解放的春风吹到万寿兴隆寺,孙耀庭等人,才算过上了幸福生活,至少垃圾是不用捡了。

政府每月会发放16元的生活费,基本的衣食住行绝对能够满足,等到孙耀庭参加了工作,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之后,每月的工资也就更高了。

在最觉格格不入的时候,人民政府给了孙耀庭等人活下去的勇气,做出选择时和眼下已是不同的时代,自是不能用过去的行为,去评判现在的生活,人人生而平等,在1996年以94岁身份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孙耀庭的心中,尽是对新中国的感激。

他生在清朝,最美的年华也都留在了那隔绝阶层的高墙里,可直到晚年,孙耀庭才觉得自己享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孙耀庭的离世标志着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类人的消失,故事落幕,历史永远是进行时,陨落的故人,也静静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

参考链接:万寿兴隆寺 末代太监“养老院” 北京晚报

末代太监“养老院” 文摘报

标签: 孙耀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