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办大学,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行业 152 0

导读:身为企业,如何将产业与办学相结合,既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又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能立足当下的社会人,却是一个更为复杂且更有意义的课题。

1997年,白手起家的浙江商人李书福,作出了一个在当时十分惊人的决定:造汽车。

企业办大学,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在那之前,他开过照相馆、产过冰箱、办过装潢、造过摩托,也取得过些许小成就,打下了继续创业的第一桶金。

但与之前的创业历程相比,汽车是大宗消费品,汽车产业更需要重资产投入,风险巨大,对于当时的民营企业家而言,可谓九死一生。

然而,当有人问他该如何造车时,李书福却显得尤为乐观:“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么?” 这个梗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

可就是这么一个对汽车理解极为朴素的人,却敏锐洞察了一个极少被同行考虑到的问题:

造车最需要的,并不是资金、设备和技术,而是人。

人是一切的前提。但是,人又该从哪来?

与走过百年历史的发达汽车工业国相比,中国汽车起步晚、底子薄。即使到了20世纪末期,国内汽车产业人才依然匮乏,企业尤其缺少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

人才,成了抑制汽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要造车,先“造人”,白手起家的李书福,造车之初面临的困难众多:资金、技术的短缺,“准生证”批复的重重阻力……但李书福既没有临阵退缩,也没有“拆东补西”,特别是将“造人”放在了优先的位置。

就在宣布造车的两年后,1999年,李书福作出了筹备创建北京吉利大学(后于2020年迁往成都,更名为吉利学院)的决定。

“为吉利集团发展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书福的发言简单质朴,却又饱含深情。

作为吉利创办的第一所高校,吉利学院秉持“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形成了鲜明的“企业办校、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成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标杆。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在日前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主办的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李书福在开幕式致辞中,再度阐述了自己办学的初衷,以及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并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教育事业中,高等教育又始终承载着回应全球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

在李书福之前,中国不是没有企业家创办高校的先例。但身为企业,如何将产业与办学相结合,既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又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能立足当下的社会人,却是一个更为复杂且更有意义的课题。

在李书福看来,无论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最主要的去处。

不过,现时期的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困难有待克服。

“目前产业界与教育界沟通渠道还不够通畅,信息还不够对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也未实现充分匹配。” 参与论坛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认为,高校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技转化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于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吉利教育一直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并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式发展,以打破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困境。

其中,产业学院是吉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机制探索。目前,吉利教育的院校与包括吉利在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已建成了二十多个现代产业学院,既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所急需的人才。

“学院制”的办学模式,同样获得了与会的中国中化控股原董事长宁高宁的认可,他建议效仿国外先进高校如剑桥大学,逐步分批有条件地探索“学院制”,让每个学院都有机会成为一所好的大学。

“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在保证教育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为个人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同样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思考和尝试破解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与会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只有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科研实践与前沿开发共用、理论教学与企业课程共抓的新局面。

“技术转移不是今天把做好的研究拿去转移,也不是靠中间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来完成。”与会的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同样认为,产学研的技术转移实际上是人的转移,因而需要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并有意识培养。

“如果还是‘一人一面’,那吉利就没有办学的必要了。”李书福很早便认识到: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所以,教育的方法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格式。

为此,吉利教育积极探索实施和实现人才培养“千人千面”的路径和平台,以助力更多的学生实现更高价值。“千人千面”既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因势引领人才发展教育哲学的实践目标,也是吉利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直接体现。

对此,在设置课程阶段,吉利教育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为学生提供自主、多样的选择;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组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吉利教育还积极关注和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为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辅导。

“孩子们有好奇心,有灵活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鼓励,让他们有勇气不断探索。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研究不能只是在盒子中创新,我们要改变世界就要走出小盒子。”对于 “千人千面”理念的施行,与会的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校长简·克拉克也深表认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顾李书福近30年的创业史,同样是一部教育史。自创办吉利学院后的二十六载,吉利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同时,吉利教育深知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目前,吉利教育正在继续探索更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实现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的打通。

另一方面,吉利也在通过不断扩大的“企业家朋友圈”,引导全社会持续关注教育事业,并加大投入。在此次高等教育论坛上,就汇集了包括中国中化控股原董事长宁高宁、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古井集团董事长梁金辉在内的国内优秀企业家、实业家,他们和李书福一道,从企业家视角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升级。

“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前,爱国华侨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论述振聋发聩。“宁可卖掉大厦,也不卖掉厦大”的决意,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百年后,吉利同样不忘初心,坚定地走非营利教育路线,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不断践行着办学之初“回报国家,回馈社会”的承诺。在李书福看来,用公益的心办教育,教育才有报国之功,才有为民之利。

“一个人想给未来留下什么? 不是金钱,不是各种荣誉,而是教育。” 与会的古井集团董事长梁金辉在肯定李书福办学初衷的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要做好产学研融合,产业就要落到企业身上,我们的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好,给人才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和就业机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通过对产教融合、“千人千面”等教育理念的深度探索,吉利教育既为吉利控股集团的发展、壮大、走向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社会的各类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苗床,更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提供了一个具有可实践性的“样板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企业大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