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中吟”到“光明行”,中国近现代人民音乐家,刘天华的一生

行业 157 0

今年6月8日,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 逝世92周年纪念日。在此发文缅怀和纪念这位中国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

刘天华,原名刘寿春,1895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是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他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排行第二。自幼就受到家乡丰富民间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病中吟”到“光明行”,中国近现代人民音乐家,刘天华的一生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天华回到江阴,加入"江阴反满青年团",担任军号手。同年他随次兄刘半农去上海,考入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学习各种中西乐器,开启了自己的音乐生涯。在上海期间,他广泛接触各种音乐形式和风格,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4年起,刘天华先后在江阴、常州等地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授音乐课程。1922年,他赴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并在北京组织了国乐改进社,致力于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

刘天华(左二)全家照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民族器乐曲方面。他共创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发行,已成为琵琶经典曲目。

此外,为帮助学习者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把位、指法和弓法,刘天华还专为二胡演奏谱写了47个练习曲。

其中《光明行》一曲最负盛名,被公认为二胡十大名曲之一。这首二胡独奏曲创作于1930年前后,1932年正式发表。当时刘天华遭受幼女夭殇、次子病故、经济窘迫等接连不幸,正值中国革命低潮期,他目睹国乐沦落,下定决心"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光明行》虽借鉴西洋音乐技法,在音调、转调、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但整体上仍保持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它是一首真正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展现了刘天华振兴民族音乐的决心,也成为借鉴西洋先进因素来提高和丰富民族音乐的典范之作。

1932年6月8日,刘天华因患猩红热病去世,终年37岁。他的音乐作品和理念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标签: 刘天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