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何会大乱,分成三国?历史学家:深层原因只有一个

知识 160 0

东汉末年,全国大乱,先有黄巾起义,张角作乱。

后有董卓霸权,荼毒生灵。

东汉末年为何会大乱,分成三国?历史学家:深层原因只有一个

其后,诸侯相争,历经战争无数,最终三分天下魏、蜀、吴。

好好的王朝,为何分崩离析?

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说道:东汉末年分三国,深层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些意思,对此很是认同。

1、儒家在秦汉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时间各种流派纷纷涌现出来,这其中,较为有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

那是一个绝好的时代,对各种学术和流派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讲究法治,讲究效率 ,讲究对全国的高效管理。因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焚书坑儒”。如此,很多学派的发展就此受到影响。

不过,有这么几派仍然坚定地持续发展,一是法家,这是秦朝用来治国的,当然得继续。二是儒家,这里面讲究道德、伦理、等级、礼貌等等,以“仁”为核心。三是,道家的东西,玄之又玄,奇妙无穷,也在慢慢发展。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起初采取“汉随秦制”,只是,在严苛的刑罚上做了一些调整。

文景之时,采取黄老之术治国,休养生息,国家快速发展,对各种学派也不限制了。

文景时期的发展,也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人民富裕了,但国家的实力一般,面对匈奴等外强显得比较柔弱,常常需要和亲来解决争端。

西汉的鼎盛时期,当然属于汉武大帝执政的前半期。

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来,国家需要富强,必须增加皇家的影响力和高度集中权力,如此,才能国富民强。

当时,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理论,并实行了一个大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此,儒家学派开始成为了香饽饽。

但是,汉武大帝很聪明,看似在用儒术治理国家,让百姓有了三纲五常的概念,让百姓行仁义。实际上,汉武大帝高度集权,国家治理上使用的是法家那一套,这可以从汉武大帝使用那些酷吏可以得出结论。

一句话,汉武大帝时期,采取的是“外儒内法”,有学问的人才、有能力的人才都有发挥的空间。

到了汉元帝时代,情况变了,小皇帝熟读儒家经典,重用儒家人才,轻视能干的干吏。如此,国家快速下滑,没多少年,国家虚弱了不少。

看来,过度依赖儒家治国也不是高妙的办法。

毛泽东说:西汉的衰落,始于汉元帝。

这是对汉元帝非常精准的评价。但读书人很高兴,因为受益了。

西汉最弱之时,王莽成功造反,建立了所谓的“新朝”。这个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很快被刘秀取代。

刘秀带领大家重回汉朝的轨道上,他继续采用儒术,大量使用有学问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出现了。

2、东汉末期,宦官和外戚大幅度影响朝政,儒家失宠

东汉伊始,真的不错,功臣纷纷得到赏赐,没有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处在刘秀时代的官员是幸福的,要比刘邦时代的官员幸福得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东汉王朝,有两拨人常常成为影响国家的重要力量,一拨是外戚,一拨是宦官。

关于外戚,西汉也很多,西汉倒下不就是外戚王莽篡权吗?

但东汉的外戚一点都不弱于西汉,窦家、阎家、梁家都是著名的外戚,特别是梁家的梁冀,先后立过冲、质、桓三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人称“跋扈将军”。

那一刻,很多读书人感觉读书无用,只要和梁大将军交好,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外戚专权,东汉晚期的宦官干政,也是非常的厉害。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读书的士人们本来希望皇帝能够按照儒家的理想来治国,抛弃外戚、宦官,和士大夫共天下,然而,读书人们却发现皇帝要么和外戚站一起,要么和宦官站一起。

于是,读书人的理想破灭了,维持这种道德观念的儒家意识形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让无数的读书人被冷落,知识分子要想受到重用,要么结交近侍,要么结交外戚,除此之外,成功的途径很少。

于是,人心思变,读了书的士大夫们开始注重玄学,注重清谈。那时候,哪个读书人趋炎附势于宦官,是要受到嘲笑的。

那些清谈的读书人称自己为“清流”,称那些趋炎附势于外戚和宦官的读书人为“浊流”。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朝廷对读书人更是少了吸引力,众多英豪纷纷寻求自立,这就形成了很多路诸侯。

当董卓做乱时,就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此后,汉室越来越微弱,而诸侯却变得越来越强大。

至此,分裂的局面基本形成,经过各种战争,终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基于东汉末年的种种乱象,分裂局面是一定会出现的,朝廷无力延续曾经的那一套管理系统了,而且亲宦官、亲外戚的那一套东西,又被广大的士人抵制。

所以,著名的历史学家仇鹿鸣得出结论:东汉末年分三国,深层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笔者深深认同这个道理。

【你怎么看?】

标签: 东汉末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