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城,缘何与黄沙难解难分?

行业 181 0

横贯东西的黄河、连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鲁西平原邂逅。作为“两河”交汇之地,山东省聊城市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这颗“两河明珠”在水的浸润下熠熠生辉。
水润聊城,却与黄沙难解难分。黄河改道留沙、引黄灌区沉沙,使聊城成为黄河下游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土地沙化面积近250万亩,荒漠化面积超210万亩。
战风沙、斗荒漠,几代人接续奋斗,终在寸草不生的沙区筑起一道林茂粮丰的绿色屏障。如今,聊城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东风,用好科学治沙“利器”,答好产业发展答卷,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在进与退之间,实现人沙和谐。
同栽一棵治沙树
黄河故道沙区,车行至毛白杨林场深处,扎进了满目葱茏之中。目之所及,一排排高大的毛白杨似挺拔的巨人,夹道欢迎来客;竖耳倾听,风吹树林响,奏出枝与叶的和鸣。
这里真的是黄河故道沙区?虽然林场植被茂盛,但树下的沙质土壤给出了明确答案。
聊城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在此改道6次,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地、涝洼和盐碱地。“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睁不开眼,关不上门,揭不开锅,张不开嘴”等顺口溜,道出了当时聊城沙化、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及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治穷先治沙,治沙必造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沙区群众开沙荒、育树苗、点片造林,分布在黄河故道区的国有林场应运而生。
“八步沙有‘六老汉’,我们冠县有‘四劳模’。在劳模的引领带动下,全县人民平沙治碱,在一座座沙丘上栽下一棵棵毛白杨。”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场长申中文说,“冠县的毛白杨就如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沙区群众几十年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

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

一座水城,缘何与黄沙难解难分?

毛白杨精神代代相传,治沙造林不能只靠手中的铁锹。林场人深知,优质的种质资源是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关键。目前,冠县毛白杨林场已建设杨树种质资源库915亩,是我国毛白杨品种最多、份数最多的种质资源库,被誉为“毛白杨新品种的摇篮”。
科学种植让林木稳住了根,智慧林场让工人多了双“慧眼”。
“以前老一辈植树治沙,需要的是一股艰苦奋斗的韧劲。如今植树治沙,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申中文介绍说,“我们在林场各处安装了传感器和摄像头,不仅对树木生长、管理维护等情况做到时时监控,还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等方面做到了智慧化管控。”

智慧林场综合管理系统。

风静沙息,林木蓊郁,与黄沙“过过招”的林场依然接受着来自大自然的考验。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17级龙卷风。
2021年7月11日,一场百年不遇的龙卷风给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带来了灾难性破坏,林场受灾面积超5000亩。“50多年的大树有的被连根拔起,有的被拦腰折断,现场一片狼藉。”说起当时的情况,旧城林场场长于振群心有余悸。
是重创,也是机遇。林场灾后重建,仅用45天就完成了造林改造任务,单一品种的树林变成了块状的混交林,大大提升了林场在自然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的应对能力。为解决林场缺水问题,高唐县在旧城林场实施“引马入林”工程,把马颊河的水引入林场,构建完整的闭合水系。林场还建设了丹参、黄精、黄芩等中草药林下种植基地,种植规模超4500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今年,在重建的森林防火道路上,林场举办了森林马拉松和自行车比赛,让选手们体验了一场不一样的森林之旅。
造林、护林、用林。孔繁森同志曾工作过的莘县马西林场,在利用林木资源上做足了文章,带动当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木材收购、运输、加工、销售集散地。目前,马西地区木材加工厂(点)超800家,从业人员8600余人,总产值超50亿元。同时,莘县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聘请全县林业产业带头人为“产业林长”,帮助林产品加工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发展木材加工产业,如何兼顾生态保护?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龙介绍说,在木材砍伐前,要做林木生长量调查,并严格执行砍伐审批程序,确保全县森林保有量和覆盖率不降低。莘县还在马西林场建了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和生态检察官工作站,以司法手段为林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齐绘一幅丰收图
“春赏花、夏观叶、秋尝果、冬品树”,位于冠县兰沃乡韩路村的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一年四季不缺看点。这座位于黄河故道沙区的万亩梨园,不仅梨花节、采摘节办得有声有色,每年吸引100万游客前来,还是国家 AAA级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韩路村党支部书记冯俊奎介绍说,韩路村一直以来都有栽培梨树的传统,过去种梨树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治沙也要致富,生态要与经济共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路村开始大规模种植丰水、秋月等优良品种梨树,如今梨产业成了韩路村的经济支柱,每年收入过亿元。
“我们的梨园水果交易市场项目成了县级重点项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派人帮助我们办理规划选址、用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手续,真是帮了大忙!”冯俊奎说。

中华第一梨园。

同样是发展林果产业,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栽培的是樱桃。
田马园村“90后”党支部书记田英冲是个实打实的“沙三代”。他的祖父田洪勋是全国治沙劳模,曾带领村民栽培过许多树种。从杨树、刺槐到苹果、梨、油桃再到樱桃,沙固住了,村民的致富路更宽了。
在田马园村,大棚里种的不是菜而是樱桃树。提前上市的樱桃打了完美时间差,亩均纯利润可达5万元,是露天樱桃的2.5倍。
“目前,我们正大力发展电商直播营销模式,让村里的樱桃通过‘云端’销往全国各地。”田英冲说。
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介绍说,近年来,聊城探索治沙与致富双赢之道,将沙化治理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沙区林果产业带,林果年产量约40万吨,产值达20亿元,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真正让沙区绿起来、群众富起来。
果香之外,还有粮丰。
“端午前后,麦子就能收割了。每亩地约产800斤粮食,又是个丰收年!”在高唐县清平镇林业新村,69岁的娄茂泰望着自家房后的麦田,信心满满地说。
田里能丰收,多亏四周种的树。“要是没有这些树,风沙一来,麦苗根本抓不住地。”娄茂泰的老伴陈宪华说,“1983年,我们俩带着孩子从东北过来种树,光是平沙岗就平了10来年。先种树,以树围田,既能防风固沙还能保水,我们是看着作物一点点在沙地上扎下根的。现在围田的树已经是第四代了。”
从东北来山东种树,吸引娄茂泰一家的是清平镇的“3331127”政策,即每户30亩地,承包期30年,盖3间房,打一眼井,成材树收益由镇、村、户按1∶2∶7的比例分成。这项政策吸引了200余户群众来此种树、种田,形成了现在的林业新村。

3331127模式”围田林。

“‘3331127’政策已经有了升级版。”清平镇科技委员会主任陈瑞忠介绍说,“现在,承包户可以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每亩土地流转收益有1000多元。一片一片30亩面积的土地连起来,就可进行大型机械管护,将产生更高效益。”
共建一个振兴村
如果说因黄河改道而治沙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博弈,那么引黄灌区沉沙讲述的则是关于激浊扬清、无私奉献的故事。
1958年,聊城建设了黄河第二大灌区位山灌区。灌区不但引来黄河水灌溉540万亩农田,还担负着引黄入冀、引黄济津的跨流域调水重任。黄河水经过6个沉沙池的轮番沉降,涓涓清水北上入冀、济津,留下的却是每年上百万吨的泥沙,导致当地黄沙飞扬、土地贫瘠。
沉沙治沙60余载,如今的位山灌区怎么样了?带着疑问,《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5号、6号沉沙池之间的旅游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

经过沙土沉淀,娟娟清水北上。

“在我小时候,进村子要下一个巨大的沙坡,有六七米高。一下大雨,雨水就往村子里灌。”在村口,我们见到了太平新村年轻的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润秋。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家乡是沙的海洋,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星星点点的光。太平新村两度搬迁,而周润秋记忆中与沙共存的老村已经复垦为耕地。
截至今年6月,周润秋回村整整3年了。2021年,聊城市发出了“归雁兴聊”的号召,她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选择了回村建设家乡。
如今的太平新村四面环林、三面环水,成片的麦子、连片的大棚……曾经的“沙窝窝”早已变了模样。
“围村林、围田林都是村民一棵一棵栽上的,但是光靠种树种粮还是不能致富。3年前我回到村子的时候,发现林下经济有很大发展空间,就试着建设林下大棚。”周润秋说,“从‘土漫天’到‘满眼绿’,我希望带着乡亲们‘绿生金’。”

绿树环抱的太平新村。山东省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太平新村探索林下“三位一体”种植养殖模式,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何为“三位一体”?“地下养金蝉,地表种植耐阴蔬菜,地上养食用菌,林下空间被充分利用。”周润秋说道。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的羊肚菌、大球盖菇、灵芝等作物每年亩产收入达6万元。菠菜、小白菜、油麦菜等耐阴蔬菜和金蝉种植养殖也大获成功。村里正在试种的法国百合、羽衣甘蓝等特色作物,将供应给西餐厅,为太平新村的林下蔬菜打开更大市场。

林下种植的丹参。

不只是食用菌、蔬菜和金蝉,林下也“长”出了火爆的旅游产业。太平新村投资50万元打造林下露营基地,成为周边群众近郊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乡亲们没想到,几顶帐篷就能每年给村里带来几百万元的收益。

太平新村林下星空露营。

好生态不仅引来了白鹭等野生动物,还唤回了越来越多的“归雁”。养殖锦鲤的“90后”夫妻、回村担任乡村运营主理人的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乡村美好生活的驻村摄影师……这支“归雁”队伍越来越壮大。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度假区分局负责人任鹏飞介绍说,为帮助太平新村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分局在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闲置地盘活利用、产业用地保障的同时,指导村子编制因地制宜的村庄规划,服务村庄未来的发展。太平新村的村庄规划入选了山东省2023年度“多规合一”典型村庄规划案例。
“治沙不能只盯着沙,要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未来,聊城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每个区域的治理重点,抓住系统治理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全要素保障,全力以赴唱好‘黄河大合唱’聊城篇章。”聊城局副局长张景臣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刘倩、张金萍、赵坤、赵华丽

文字编辑:王中建、金昶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标签: 黄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