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之—— 顾恺之

热点 184 0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生于公元三四五年(晋穆帝永和元年),卒于四〇六年(晋安帝义熙二年)。他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画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画家的代表人物。顾恺之青年时曾为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参谋),后任通直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顾恺之多才多艺,工诗赋,擅书法,尤精绘画。据说当时人们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中国历史人物之—— 顾恺之

所谓“才绝”,主要是指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他写过不少赋(如《冰赋》、《筝赋》、《观涛赋》等)、诗(如《四时诗》、《水赞》等)和游记,是个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据说他的《筝赋》的“高奇”之处,可与西晋大音乐家、文学家嵇康的《琴赋》相比美。他描写会稽山水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与霞蔚”①这段名句,至今读起来,还是琅琅上口,有声有色。

所谓“画绝”,就是指顾恺之卓越的绘画才能。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正是在绘画艺术方面。

魏晋以来,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这是社会动乱,统治阶级腐朽,在思想上的反映。但是,这比起两汉那种由经学、礼教严重控制束缚的时代来讲,多少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因而对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书法家、雕塑家和绘画家。顾恺之就是这一时期绘画家中首屈一指的大师。同时,在他担任参军时期,他到过四川、湖南和江苏、浙江一带,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开阔了眼界,对大自然有比较丰富的感受,这对他以后从事艺术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顾恺之年轻时,曾拜大画家卫协为师,向他学习绘画艺术。在他的画技中,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画法。同时,这一时期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也为他的绘画题材和绘画技巧增添了新的血液。

顾恺之的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是他绘画的内容。他特别擅长画现实人物,史称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三六四年(晋哀帝兴宁二年),顾恺之约二十岁。据说当时建康(今江苏南京)兴建瓦棺寺,住持(寺里的主僧)向京城的士大夫募集布施。士大夫们没有一个人认捐超过十万钱的,可是顾恺之却慨然认捐一百万钱。当时顾恺之并不富裕,别人都以为他是口出狂言,并不准备兑现。后来寺僧来要钱,顾恺之让他们把寺内的一面墙壁刷白,然后,他闭门一个多月,在那墙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当这幅画快要完工,只等着给画上的人物点眼睛时,顾恺之才找来寺僧,让他们开寺请人入观。并且规定,第一天来看的人,每人要施十万钱,第二天施五万,第三天施多施少任便。

到了正式接待观众的第一天,他当着大家为画上的人物点眼睛,点好以后,画上的人物顿时神采焕发,光照一寺。看画的人大加赞赏,很快就捐足了一百万钱。顾恺之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这幅壁画和东晋著名雕塑家戴逵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以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为“三绝”。

顾恺之很重视和擅长这种点眼睛的功夫,他和他的老师卫协一样,常常画好人物,几年不点眼睛,当别人问他什么缘故时,他说:“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他把画好眼睛视为画人物传神的关键。有一个故事说,顾恺之替人画扇,画好了嵇康、阮籍后,都没有画眼睛,就送还给了扇主人,主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承“哪里还敢点眼睛,再一点眼,人物便会说话了!”这个故事再次生动地说明,顾恺之对自己的点睛妙笔,何等认真、重视,而又充满自信!

顾恺之画人物,不只重视眼睛的描写,还注意通过人物形象本身的特点,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神态。一次,他为裴楷画像,把裴楷面颊上三根毫毛画得很突出,使裴楷的面貌特征十分鲜明。

顾恺之善于利用适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他为谢鲲画像,为了突出谢鲲的性格,就把谢鲲画在山岩中间。人家问他是什么道理,他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人物,应该把他画在山岩之间。这也说明我国古代的肖像画,很早就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刻划。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据记载,不下七十件。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极少,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件摹本。

《女史箴图》以晋张华著的《女史箴》为题材,由若干幅历史故事画组成;《洛神赋图》是按照曹植的《洛神赋》,画出了传说中的洛神形象。两幅画卷上的人物都非常优美、逼真,面容隐现出内心的丰富感情;衣服的线条流畅而飘举,都是历代名画中不可多见的佳品。

顾恺之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评论家。他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三篇著作,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评和绘画理论专著。在这些著作中,顾恺之提出了人物画、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技巧问题,对后代的绘画和画评都有深刻的影响,至今对于我们仍有参考价值。

所谓“痴绝”;并不是说顾恺之真象“痴子”似的。他的“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魏晋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内外战火不熄,在政治高压下,许多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往往把借酒装疯和装“糊涂”当作逃避现实,避免迫害的一种手段。生活在这个年代里的顾恺之,有“痴绝”的表现,是很自然的。据记载,顾恺之曾将一箱最珍贵的画寄存在桓玄那里。桓玄偷走了所有的画,依旧将箱子封好还给他。顾恺之打开箱子一看,不但未生气,反而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如人之登仙。”其实,顾恺之何尝不知道画是桓玄偷走的呢。但是,桓玄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权势的人物,是不好惹的,因此他就装痴作呆,糊涂过去。

顾恺之为人笃诚、诙谐,对艺术非常精心,谈起绘画或是吟起诗来,常常“自力忘倦”,通宵达旦,不能自己。甚至吃甘蔗时,也要从梢部先吃,一直吃到根部,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若有所思地说,这样才“渐入佳境”。如果从这个角度说他“痴绝”,也有一定的道理。

总之,“才绝、画绝、痴绝”,正是顾恺之一生的生动写照。

标签: 顾恺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