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广记:烟花三月寻觅诗和远方(43)黄河入海口(大结局)

知识 159 0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这里是我们这次“寻觅诗和远方”之旅的最后一站。

黄河入海口卫星图

随拍广记:烟花三月寻觅诗和远方(43)黄河入海口(大结局)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经黄河口镇流入渤海

刘宝麟先生书写的黄河入海口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所以历史上的黄河以“善淤积、善决口、善迁徙”著称。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大迁徙六次,入海口改道六次。

黄河六次大迁徙对照图

据记载,战国初期黄河入海口有两处,一是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二是在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西汉末年,黄河第一次大迁徙后,入海口改道为从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王莽始建国①三年(11年)黄河第二次大迁徙后入海口改道为今滨县之南入海。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第三次大迁徙,入海口改道在今天津入海。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四次大迁徙,黄河形成南、北两个支流,其一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今黄河)于利津县入海,其二河水十之七、八由南清河(泗水)入淮水。明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第五次大迁徙,黄河水全部汇集淮水东注于海,北支流断绝。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第六次大迁徙,黄河水经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这就是现今的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的黄河入海口。

1976年5月21日,黄河尾闾②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滚滚黄河水从此稳定地向着东营黄河口镇的出海口进发,注入渤海,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弱潮陆相河口


黄河口湿地游客中心

黄河入海口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黄河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在1855年改道后至1976年以前,每年携沙造陆约20万平方公里左右。1976年5月黄河人工改道后至2000年,黄河口地区共造陆约330平方公里,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截止到2018年黄河入海口面积是2331平方公里,黄河仍在继续塑造着祖国版图上这片最年轻的国土。

黄河口湿地全景图

黄河入海口区内拥有壮观的河海交汇、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滩涂黄金海岸景观和堪称天下奇观的长河落日。现今,观看黄河入海口需要进入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下简称“黄河口湿地”)。

黄河口湿地望远楼

黄河口湿地风光

黄河口湿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即黄河现行入海口处,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因为黄河入海口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1855年,所以这里的湿地是我国最年轻的生态系统,黄河的巨大流量也使这里成为了中国最广阔的湿地。

黄河口湿地指示牌


黄河口湿地风光

黄河口湿地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区内有刺槐林1.2万公顷,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水生动物641种、鸟类368种、植物685种,已经成为集生态原始旅游、湿地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旅游之地。

黄河口湿地风光,远处是望远楼

黄河口湿地黄河故道天然柳林

在这里你可以观赏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景观,观赏12种国家一级、5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观赏独有的黄河与大海交汇的“蓝黄”景观。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母亲河历经千回百转东流入海的壮美景观,去体会中华民族母亲河汇万千河流、海纳百川的博大、广袤的胸怀,去体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母亲河历经千难万险,依然奔涌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之精神!摄影、文:玖零壹峰图

后记:黄河入海口是我们这次寻觅诗和远方之旅的最后一站,游览完黄河口湿地后,我们于当晚10:40左右顺利的回到了我们出发之地--河北晋州,至此这次为期12天七千多公里的自驾之旅完美结束!

寻觅诗和远方自驾之旅路线图

回来后,在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里,整理图片四百多张,码字近五万,编辑图文43期,至今日全部发布完成!其中,第1—18期和最后一期为免费阅读,中间19—42期为“付费专栏”,每篇1分,不为别的,只是希望盗图、盗文少一点,仅此而已!

最后,对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给予支持的朋友们道一声谢谢,祝朋友们一生好运!玖零壹峰图

标签: 黄河入海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