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正确使用抗生素,几大基本准则要知道

行业 151 0



抗生素(antibiotic)在传染病的治疗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到器官移植手术,再到复杂外科手术后预防和控制感染,抗生素无疑是现代医学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基石。

注意!正确使用抗生素,几大基本准则要知道


而抗生素本质上就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造出与这些天然产物类似的化合物,能够精准地影响或干扰特定生物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



抗生素分类


自1940年青霉素被首次用于临床治疗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经达到了数千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1: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等,典型药物是青霉素、头孢拉定、甲氧西林、头孢克洛等。

糖肽类

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大环内酯类

比如红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

磺胺类

如复方新诺明及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等。

喹诺酮类

如萘啶酸、西诺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

四环素类

比如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即强力霉素)、米诺霉素等。

氯霉素类

包括有氯霉素、甲砜霉素及无味氯霉素等。



抗生素的药物作用机制2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胞重要的生化过程,从而对细胞的生长与分裂产生抑制,最终达到杀灭病原菌的效果。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粘肽,临床多种抗生素均能够影响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生物形成,继而损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如磷霉素、万古霉素作用于细胞壁粘肽形成的早期,而β-内酰胺类多作用在细胞壁粘肽层晚期,这就使得细菌难以形成细胞壁,最终达到杀灭病菌的功能。


2. 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形成、干扰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阻碍蛋白质形成的抗生素靶点为核糖体,核糖体是由诸多不同的核糖体DNA组合而成,故抗生素可通过阻止DNA形成,以此对拓扑异构酶构成影响。其中,可以阻碍蛋白质形成的抗生素有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四环素作用于30S亚基,氯霉素、红霉素作用于50S亚基。


而抗生素也可以作用于细菌细胞膜,比如说多黏菌素与多烯类、咪唑类等。多黏菌素通过与膜内磷脂进行有效结合,促使细胞膜分裂,从而使得细胞之中的重要物质外漏,继而造成细菌死亡。多烯类与细胞膜表层上的麦角固醇相互结合,进而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而咪唑类多则为阻碍真菌细胞膜之中固醇类的生物形成,继而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杀菌的效果的药物。


3. 影响叶酸、核酸代谢

磺胺类、乙胺丁醇等可以影响叶酸代谢,如甲氧苄胺嘧啶通过阻断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继而使得细菌叶酸形成遭受抑制,导致细菌难以获得嘌呤以形成核酸,最终杀灭细菌。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DNA螺旋酶,干扰DNA复制,利福平、呋喃妥因阻滞DNA与RNA合成,这些均可以影响核酸代谢。



抗生素规范使用的必要性


抗生素的滥用行为指的是在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征下,超时、超量使用抗生素,或未能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规范的行为,这其中包括忽视病原学检查以及不考虑患者具体病情而随意使用广谱抗生素。而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产生耐药性3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比较大的耐药性,导致药物对病菌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调整抗生素类型,才能够满足患者治疗要求。而不同的抗生素使用增加,可能会导致各种病原菌对于抗生素的耐性增强。据2022年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上的一篇综述性文章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超越了许多公认的致死原因。数据显示,2019年有127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另有495万人的死亡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有关。这一数据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带来的严重后果4。




损害机体功能4

滥用抗生素会损害人体的机体功能,对胃肠功能、神经系统、造血细胞等都会造成损伤,尤其是损害人体的肝肾功能。比如滥用氯霉素,可能会使人体内的白细胞减少,造成贫血;滥用四环素,有可能会使患者肝细胞坏死,造成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肝功能异常,有的甚至会造成药源性肝炎;像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耳毒性,对听神经有损伤,而新霉素、卡那霉素则对耳蜗神经有损伤,易引发耳 鸣、耳聋、眩晕等;还有一些抗生素,像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青霉素等可能引发中毒性肾病。此外,滥用抗生素还可能造成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增加不育症概率;破坏免疫系统、诱发癌症等。


抗生素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还表现在患者的过敏反应上,尤其是链霉素与青霉素,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过敏性休克,影响生命安全。




打破菌群平衡

抗生素进入人体后,对一些比较敏感的细菌进行清除,这中间一些耐药细菌生命比较顽固,从而使原来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细菌数量、种类以及寄生的部位发生了紊乱,引发菌群失调,最常见的是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


除此之外,有的抗生素只对某类病菌有用,但对其他病菌束手无策,不能杀死它们,这些病菌在患者体内继续存活,有的还会继续大量肆意繁殖,引发二重感染。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6

1. 掌握所用抗生素的特征:了解所用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抗菌作用、适应疾病范围、副作用,做到针对性治疗,尽可能确保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


2. 明确诊断:需要明确诊断疾病的致病菌,依据致病菌正确使用对应的抗生素,并要求进行抗生素敏感度检测,必要时可联合应用药敏实验。对于无法明确具体原因的病毒感染、发烧等疾病,禁止盲目应用抗生素治疗。


3. 避免局部用药:对于感染性皮肤疾病,局部用药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增加耐药菌产生概率。除磺胺类、新霉素等药物以外,其余抗生素均应合理避免使用,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


4. 联合用药需满足以下指征

● 长期使用抗生素后产生耐药性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

● 单一用药无法控制的混合型感染性疾病;

● 无法明确发病原因的混合型感染性疾病;

● 提升临床效果的必要联合。

同时,联合用药时 需严格注重配伍方案,避免药物拮抗作用。


5. 控制预防性用药:目前,临床中预防应用抗生素治疗现象过多,多见于普通风寒感冒、发热等流行性疾病及无菌手术患者。部分患者不仅无法发挥预防作用,还会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预防用药需有明确的指征时才可使用。


6. 因人而异选取抗生素: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免疫功能、生理等情况选取抗生素。

● 因婴幼儿及老年群体的肝功能与肾功能较弱,故需选取对肝肾功能无毒副作用的药物;

● 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状况,禁止使用有致畸风险及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

● 对于免疫功能下降、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可使用快速杀菌药物。



结语

总之,临床上选用抗生素,不仅要避免滥用药物,坚持规范性用药,还要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保持高度警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张健,徐海华.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06):999-1001+1011.DOI:10.15900/j.cnki.zylf1995.2023.06.021.

[3]陈曦.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及危害[J].品牌与标准化,2023(03):115-117.

[4]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2 Oct 1;400(10358):1102]. Lancet. 2022;399(10325):629-655. doi:10.1016/S0140-6736(21)02724-0

[5]王辉,马苑.滥用抗生素3大危害[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3(06):44-45.

[6]宋静. 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N]. 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3-10(004).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标签: 先锋霉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