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北伐的最北点,离开封近在咫尺,如今的朱仙镇还保留哪些痕迹

杂谈 119 0

中原大地历史底蕴深厚,可以说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这其中有这么一个地方,被称为伤心之地,曾经令无数人痛哭流涕,甚至惋惜的哭声流传了千年之久,这里就是朱仙镇。

岳飞北伐的最北点,离开封近在咫尺,如今的朱仙镇还保留哪些痕迹

朱仙镇,我们从地图上看,距离开封近在咫尺,而且地处中原要地,自古就是重要的咽喉,朱仙镇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规模,成了人们聚居的大城镇。尤其是唐宋以来,朱仙镇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

北宋王朝定都开封之后,宋太祖接受唐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队全部集中于京师,为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遂开辟了两条水陆交通线。朱仙镇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明朝时期因贾鲁河开通,使其成为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进入鼎盛时期,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同为中国四大名镇。

但朱仙镇之所以出名,或者说深入人心那必须要提起抗金名将岳飞岳武穆。

公元1140年,岳飞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从他的本部湖北安陆开始,在郾城大败金兵,兵锋所向,就是汴梁。因为郾城大捷之后,金兀术就被岳飞打得自闭了:“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甚至打的金国上下已经萌生了迁都,甚至逃回东北的打算。当时出使金国的宋朝大臣洪皓就说:“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这意思就是金国人当时看见岳飞就怕到要喊爸爸的程度。

岳家军之所以能征善战,离不开特种部队背嵬军,史书中记载背嵬军“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背嵬之名,始于西番,意思是说“背嵬”一词出自西夏语;我们也可以理解成背着将军酒壶的亲信部队。

“背嵬军”威名大振,是在南宋初年,韩世忠的“背嵬军”和岳飞的“背嵬军”,都是最精锐的部队,行军时以给主帅背酒为荣,战斗时冲锋陷阵,战斗力极强。是因为他们灵活机动,战斗时分成多个小组。一般冲锋阶段,在距敌阵百步之遥时,半组成员开始放箭,其他人用短弩射马,在双方白刃战前,尽最大可能杀伤敌军。近距离后再使用长刀利用距离优势击杀敌人,兵士装备所有盾牌均涂有鬼脸,在气势上也压制敌人。

岳飞也正是率领着特种部队一路北上,连战连捷,逼近开封。当时完颜宗弼号称以十万大军驻扎开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镇,但在受到岳家军前哨五百背嵬骑兵攻击后即全军败溃。五百破十万的故事就是来源于这里。

就在朱仙镇之战再次重创金兵后,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之际,攻陷开封之后那很明显宋朝复国,徽钦二帝还朝,宋高宗担心北伐成功,自己皇位不保,再加上小人挑唆,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

这也就成了两宋最大的遗憾,历史记载,岳飞被迫退兵后“哭声震野。”是岳飞哭,将领哭,士兵哭,老百姓们哭,一时之间,哭声震天响!

岳飞诗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可见从朱仙镇后,岳飞心灰意冷,三十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再也没有机会北伐中原了。明代于谦也写下了,如何一别朱仙镇, 不见将军奏凯歌。的名句。朱仙镇成了岳飞终身遗憾的伤心地。

岳飞被迫回朝之后,没多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天牢,命陨风波亭直到宋孝宗即位后为他平反昭雪,追封鄂王,各地分别建岳王庙祭祀。这其中建有最著名的有三座岳王庙,各在汤阴、杭州,和朱仙镇,并称全国三大岳庙。汤阴、杭州分别是岳王出生和逝世的地方,而朱仙镇则是岳飞最辉煌,同时也是最失落的地方。

朱仙镇的岳飞庙分东西两个院落,西院为岳飞庙的主体院落,东院为岳飞庙碑林(亦称别院)。走进岳飞庙后,可以明显看出西院为三进院,依次建有山门、拜殿、大殿、寝殿,两侧有东西厢房、五子祠、五将祠等建筑群,其中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瓦顶,青砖砌墙,木架结构,飞檐斗拱,精美的同时散发出古朴的气息。

每一座岳飞庙最大的看点就是门口的五奸跪像,在这里还专门配置一根钢鞭。“手执钢鞭将你打”的戏文在这里随时上演。

朱仙镇可以说描绘了中华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岳飞庙更是体现后人对岳飞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非常值得一来。

标签: 朱仙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