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往事追忆泰安|易初莲花超市

行业 208 0

作者:西坡闲人,一个20年前,在泰山脚下生活过的人。

我们刚入校的时候,学校还在东岳大街的核心地段,第二年,就从这里搬到了西边。

西坡往事追忆泰安|易初莲花超市

因为老校区面积小,所以在东岳大街的西边类似水泥厂的一个地方,开发了西校区,我们这里被称作东院,不过西院到底是不是在水泥厂附近,我已经很难想起,因为在西院没住几天,又搬到了城郊的粥店,实行了封闭管理,每晚准时关大门,但是我们总有办法出去。

门卫大叔是本村人,大概是刚找到这样一份工作,所以非常严格。大叔也非常有趣,每次我们进校迟到,他都会抬起手腕,看着时间说“这已经8点5分,迟到了”。我们会说自己的手表才8点。大家嘻嘻哈哈,大叔也就放我们进去。

出门的时候就不好糊弄,好在我们总有办法。于是我经常混迹其中溜出去,再坐上3块钱的三轮蹦蹦,回到东岳大街附近的网吧上网。三轮蹦蹦进市区只需要3块钱,并且从来不会堵车,只要你告诉司机地址,没有他去不了的地方,简直就是学生党的最佳交通工具,他们可以穿胡同,走小路,抄近道,一路风驰电掣,平安抵达。

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改骑自行车,就像记不起我们不去小商店买东西一样,似乎一夜之间开始喜欢上去超市。

听说新市政广场地下开了一家超市,并且有个奇怪的名字,叫易初莲花。我至今也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意思,但是很新潮,忽然间竟有种自己也是城里人的错觉。

当时并不明白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对我们构成了某种诱惑,提着超市袋子也比小卖部的红塑料袋显得高级了很多。

私企上班的我们难得有个单休的周末,同学们总要去超市采购一番,但我已经记不清到底买了些什么。

放假回到老家,我跟同学吹牛说,不出三四年,这种超市我们这里也会遍地开花,大家不以为然,我也不解释。

那些年我喜欢看一本叫做《商界》的杂志,里面经常讲述一些商业故事,记忆深刻的有一个故事,是讲哈根达斯和伊利的故事。伊利老板说,哈根达斯,一个雪糕卖几十块,我们伊利一根卖一两块,我们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满足老百姓,他们满足有钱人,我被他的言论感动。以至于现在依然支持伊利,几年后伊利牛奶也走进了小县城。

因为看《商界》,也学到了一个名词——铺货,所以我鹦鹉学舌,伊利也会来我们这里铺货。同学们听不明白,说我喜欢拽词,迅速地制止了我。

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像对趋势的预测一样。2000年左右,手机开始大面积流行,但是没有太多钱的同学还是选择更经济的BB机。班里有个同学,买来一台,数字显示,没事在课堂上滴滴滴滴,我们好奇地看过去,上面显示一串数字,之后有人换成了汉显,我听不明白什么是汉显,贴着人家追问,他也解释不清,我自己琢磨了半天才明白是汉字显示的简称。

当然买不起,倒也没有太多羡慕,总觉得这种东西比起手机还是落伍很多,我内心预测不出十年就会淘汰,我的预测还是保守了,等到2005年,已经看不见BB机的身影。

一年后再回到老家,村里也开启了超市,虽然只是把小卖部的货架改成了超市的样子,但是走在其中,自己选品的感受,比站在柜台前,看着售货员的白眼舒服很多。

至于易初莲花的故事,早已是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来源:西坡闲人说闲话

标签: 易初莲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