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中国?网友:神秘的东方大小姐,脾气好但不好惹

知识 119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中国?网友:神秘的东方大小姐,脾气好但不好惹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阿拉伯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应该算是一片相对神秘的地区,这个地区传出的消息向来不算多,其中大多数也都是关于战争与动荡。很多人对于阿拉伯的了解,大多非常的片面。而对于阿拉伯人而言,中国同样也非常的神秘,他们了解我们的渠道同样有限。

那么阿拉伯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伊本·白图泰)

一、阿拉伯人的古代中国观

阿拉伯世界和中国的交流过程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这条古代贸易大动脉就已经将阿拉伯人和中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相对于欧洲人,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对中国其实并不陌生。

中国有大量的商人前往阿拉伯世界经商,也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工作,甚至直接定居中国,阿拉伯帝国官方也有使节拜访中国的记录。这使得中国在阿拉伯的史书和各种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阿拉伯人是有自己独立的中国观的。

但是这种由史书与文学作品带来的正面中国形象,同样也在现代阿拉伯人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也使得现代阿拉伯人对中国存在某种“初始好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而在阿拉伯世界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的评价还是趋向于正面居多的。

(伊本·白图泰的著作是阿拉伯世界有关中国最早的系统性资料之一)

阿拉伯四大旅行家之一的伊本·白图泰在旅行中国之后,在自己的著作《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写下了自己在中国的一些见闻。其对中国的印象极其深刻,在自己的著作中毫不吝惜的使用“地域非常辽阔”,“物产非常丰富”,“繁华景象皆是各地无法比拟”这样相对夸张的词汇。

在自己的著作中,伊本将中国的黄河沿岸和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做了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中国的黄河沿岸相比埃及人口更加稠密,城市更加繁华,物产更加丰富。伊本还表示,中国梨要比阿拉伯梨更加好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梨。

《中国印度见闻录》的作者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自己的著作中将中国和印度做了对比,其认为虽然中国和印度都很繁华。但是还是中国的人口更加稠密,城市更加繁荣,景色更加美丽,平民的生活更有保障,中国的残疾人很少,但是印度的残疾人却随处可见。

(阿拉伯人)

最终苏莱曼为中国留下了一句评价:“在中国,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自己的生活,那里有着美丽的森林,奔流不息的河川,唯一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椰枣。”其实这句评价并不客观,因为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岭南就已经开始种植椰枣了...

除此之外,这些古代阿拉伯商人对于中国的行政效率和良好的治安同样印象深刻。旅行家伊本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在中国每只船只出海的时候,政府都会记录船只上的人数和姓名,当返航之后发现人数对不上,或者身份对不上,那么船主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


(东方美女)

伊本还专门提到了,中国的官员往往不畏权势,不姑息养奸和贪赃枉法,不惧怕国王的权威。之所以伊本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伊本来到的中国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地位极高,皇帝权威极低的时代,所以伊本才会对中国官员产生这样的印象。

伊本还提到:“对于行商来说,中国是最好的地方,一个单身旅客哪怕携带大量的财物,也无需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因为他们被安排的旅店,总是会有官吏和士兵驻扎,每天都会有官员进行详细的记录,第二天再进行对证,然后安排到下一个旅店。”

(阿拉伯人)

古代的阿拉伯人,也非常震惊于中国的文化丰富以及手工业的发达,他们对于中国的产品似乎存在一种“完全的信任”。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中形容国王城门有多么坚固,就会写道“城门由中国铁筑成,其上图案无比精美。”

不过他们对于中国还是存在些许偏见,例如伊本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提到:“中国人虽然生活富裕,但是却不讲究吃穿,猪肉狗肉在市场上随处可见...”

二、现代阿拉伯人的中国观

阿拉伯国家的媒体从不吝惜对中国的称赞之词,中国在阿拉伯媒体的报道中竟然被形容为一个无比积极强大的大国形象。其新闻报道中,总是会出现“东方巨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指引世界的大国”这样的形容。

(阿拉伯人)

部分阿拉伯学者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替了,美国,法国以及意大利在南部非洲的原有地位,成为了当地的“调停者”,而且还是一个“智慧的老大叔”。阿拉伯媒体对于中国军事形象的报道同样偏向于正面,《中东报》就曾称“中国已经不再掩饰自己原本的力量”。

其虽然提到中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地增长,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军费支出国,但是其并不认为这对于世界而言是一件坏事。埃及作家艾敏将其形容为,“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龙”。

黎巴嫩学者苏珊·艾卜塔哈也认同这种观点,她进一步表示:“在阿拉伯人的认知中,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本性向善的动物,在危急时刻龙可以扑灭大火。这意味着中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当然也能捍卫自身的利益。”

(阿拉伯人)

苏珊认为,中国神话中龙的形象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就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治国理念,这不同于西方的绝对理性主义,中国的理念是讲究道义与公理的。中国这个国家就像是中国龙一样,当它越强大的时候,扑灭火焰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中国的崛起其实对世界是有利的。中国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大小姐,虽然很不好惹但是脾气却很好。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很多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这些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社会的印象也非常的深刻。苏珊就曾经旅居中国,她提到中国人总是非常的友好,他们总是喜欢在一个人的姓氏前添加一个“老”字以表示亲切,例如老张,老王。

而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而言,则被统称为“老外”,就像是老张和老王一样,老外也不是外人。苏珊还提到了一个令她终身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她去参观故宫,结果所有游客的注意力反倒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当时正值八十年代北京的外国人非常少,大家都很稀罕。

(阿拉伯人)

苏珊看得出来,很多人都想和她打招呼,只是羞于表达,这个场面至今依然深刻的留在了她的脑海中。2005年,苏珊再次来到了北京,她被北京的快速变化深深的震惊了。北京已经成为了一座国际大都市,外国游客随处可见,当地人对这些老外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人们和外国人交流不再羞涩,也不会围观,街道上的商家能熟练的使用英语和外国游客交流,介绍商品,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曾经北京晚上六点之后,就已经打起了盹,很多人都上床睡觉了,但是2005年的北京彻夜不眠。

而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阿拉伯人,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同样非常好。早在2000年前后,中国商品就已经开始大举进入中东市场,中东各大城市随处可见中国商品,这些商品价格低廉,但是质量却不落下乘,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阿拉伯人)

三、为什么阿拉伯人对中国的印象总是正面?

对于这个问题,埃及-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穆罕默德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中国从不干涉他国的内政,中国尊重世界各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句话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可能就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大话罢了。

但是对于阿拉伯人而言不是这样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一直都在坚定不移的支持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和阿拉伯人民结下了深刻的友谊。中国在阿拉伯的影响力其实非常高,老一辈的阿拉伯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毛主席和周总理。

在阿拉伯的经济建设上,中国政府同样慷慨解囊,帮助阿拉伯国家大搞基础建设,帮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威特战争爆发之后,无论是埃及的穆巴拉克还是约旦的哈希姆国王都希望中国来作“调停人”。

(阿拉伯人)

而在今天,中国依然在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和独立,这更是让阿拉伯人意识到了中国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大国。而中国数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也让阿拉伯人产生了深刻的兴趣,他们希望从中国这里“取经”,依靠“中国方法”提升本国经济。

所以哪怕只是出于现实考量,阿拉伯国家也会尽可能和中国搞好关系,毕竟中国既是一个好老师,也是一个好买家,还是一个好卖家。

(合作)

参考资料

埃中友协负责人表示 阿拉伯人越来越喜欢中国.[J].人民日报/2006 年/6 月/2 日/第 003 版

佚名.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商品[J].国际商务财会, 2005(3).

陈杰,绽戾燕.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1(5):8.

李荣建.阿拉伯视野中的中国形象评估[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4):16.

标签: 阿拉伯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