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由来,以及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热点 198 0
导读:自古以来,税收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历数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秦国一扫六合澄清玉宇;大汉出兵大漠北伐匈奴,隋朝贯通运河龙船南下,朱明宝船出海威震南洋。这些丰功伟业的背后无不浸透着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统治者向百姓征收名目繁多的税目,以压榨百姓为代价换来了自身的功业。但从另一方面说,也正是这些名目繁多的税收支撑起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隋炀帝龙船下江南模型

中国的税收制度可谓由来已久。其中“人头税”更是自西周末年便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秦、魏、等几个较大的诸侯国都已经开始收取人头税,也正是随着人头税的收取,这些国家才有了较其他国家更强的国力。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这种以人口基数为基准而不以百姓实际收入为标准收取的税收必然会导致贫苦百姓的负担进一步的加剧。然而这一制度还是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雍正时期,人头税被划入了田亩税当中,开始实行摊丁入亩,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并且延续超过两千年的人头税才得到废除。

浅谈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由来,以及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今天我们就从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说起,从而进一步分析雍正年间摊丁入亩的由来。

古代农民劳作图

纵观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征收对象由“人”到“田”的转变。在最初的较长时间里人口税占据了税收的大部分。最初的人口税,不仅仅包括已经成年的人口,未成年人口也被包含在内。汉代时期,人口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此时的人口税不但有口赋还有算赋。其中口赋就是指的所有的人口,包括未成年儿童。而算赋就是丁税。最初的丁税不仅向男丁征收,还面向妇女征收。汉代的人口税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种情况直到唐代才有所改变。

唐代时期,随着均田制的推行,一种与之配套的新的赋税制度出现了,即“租庸调”。最初的租庸调以夫妻二人共同为征收对象,即所谓的:“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后来政府逐渐取消了女丁税,只剩下了男丁税。租庸调的实行,曾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均田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原有的租庸调法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国家开始颁行新的税收制度,因其“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此后"以丁身为本"的税收政策逐渐演变为"以资产为宗"。赋税的征收对象由人口逐渐转向土地。

安史之乱破坏了均田制

随后,明代为了简化税收程序,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各州县的田赋、徭役等杂税合并成一条,共同征收银两。按田亩数折算缴纳赋税。如此一来既简化了征税流程也能避免地方官员钻制度的空子进行贪污腐败。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之下,中国的穷苦百姓已经默认缴纳赋税这一现实情况。然而,因为封建社会本身存在的制度问题,以及赋税制度的缺陷,使得许多官员上下其手,一方面大肆盘剥百姓收取名目繁多的赋税,一方面又向朝廷虚报税额从而中饱私囊。在这种情况之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古代人民劳作图

直到清康熙后期,受“九子夺嫡“事件的影响,朝局一度陷入混乱之中,曾经的康熙盛世如今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康熙帝当然认识到了这一点:"朕四次经历山东, 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东省与他省不同, 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 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 一遇凶年, 自身并无田地产业, 强壮者流离四方, 老弱者即死于沟壑。"次年,他又说:"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 则民亦渐臻丰裕。今乃苛索无艺, 将终年之力作而竭取之, 彼小民何以为生?"在康熙五十年,康熙帝下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其实已经卖出了改革的步伐,但年逾古稀的他已经无力将其贯彻实施下去。改革的担子落在了后继之君雍正皇帝的肩上。

康熙帝画像

在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为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提供了可能。就在雍正帝即位的当年,就有官员上书提出了“摊丁入亩的”建议。其主要内容是,把人头税归入土地税,两税合一征收。如此一来,有田的人需要交税,而无田无地的贫苦百姓就可以免除税赋,这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然鹅这样,有田就交税,没田就不用交税了。同时,雍正皇帝还确立了"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配套制度。如此一来,极大地减轻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负担,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然而这项政策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阻碍。

诚然,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待摊丁入亩政策,其都是一中适应当时社会背景符合发展潮流的好政策。在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下,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大幅增加,全国的农田面积也进一步增加么,国库日渐充盈,清朝的经济从康熙末年的动乱中再度恢复了生机。

摊丁入亩损害了一部分官绅地主的利益

但同时摊丁入亩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究其本质而言,摊丁入亩并没能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摊丁入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压力,但却因此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封建地主官僚阶级的利益。因此难以得到有效的施行,在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于表面,没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雍正帝画像

小编有话说:“摊丁入亩”是清朝初年改革中的重要部分。虽然摊丁入亩制度最终没能彻底地推行,但这项制度依然在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清朝经济的恢复,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摊丁入亩的实施对清代人口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清朝的人口在顺治年间还不到两千万,但到了乾隆时期已经突破三亿大关,这其中“摊丁入亩”功不可没。雍正皇帝虽仅仅在位十三年,但因其这项功绩,也使得大清朝得以继续延续上百年。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

《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

《清会典》

标签: 摊丁入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关于本站

青果号是专业的知识问答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用户解答科普问题。
Copyright © 2024 青果号 版权所有京ICP备10036360号-1

联系我们

合作或咨询可通过如下方式:

QQ:888888

微博:weibo.com/xxx

微信:vvvxxx

关注我们

青果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