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怎么理解?

杂谈 129 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之口。

第一种说法,孟子的意思是不孝的事有很多,三不是真正的三,而是虚数。其中最不孝的事是不尊老爱幼,没大没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怎么理解?

第二种说法,最不孝是没有后代,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说法。

广为流传的没有子嗣为大不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主要是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有过相关注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过来,赵岐认为,一不孝是盲目地顺从父母,即使父母的言行有错,也不及时指出,仍然对其唯命是从;二不孝是不愿赡养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视而不见;三不孝是没有娶妻生子而断了家族的香火。

到底他俩谁的观点正确呢?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时候,是有语境的,大家搜索一下就能看到。孟子说的并不全面,只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从孟子著述看,讲的都是大道理,孟子是中庸思想的主要代表,所以不可能说没有后代就是大不孝!

赵岐的注释,说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我认为注释有错误。但是他的三个观点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咱们分析看看:

比如他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这个说法,主要针对的是愚忠,也就是说,作为后代盲目的忠,那就是愚蠢。明明知道长辈错误了,还一个劲的曲意逢迎,这就是大不孝。家庭是这样,单位也是一样。人无完人,人都有错误,有的人错的离谱,也就是长辈是恶人,这不是不存在,对这样的大恶人,再盲目的忠,就是大不孝了,有的牲口父亲强奸自己的女儿,这样的父亲还配做父亲吗?愚忠现象,现在单位、社会表现最淋漓尽致,这个单位,领导说的就都对吗?谁有权说的就都对吗?不见得,可是有的人,其实是绝大多数人就是愚忠,无论领导说什么都不反驳,这就是愚忠,就是大不孝。

比如他说: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现在流行语就是吃老族,这就是大不孝。这种现象现在是大有人在。这也分不同情况。一种是家里比较穷的,子女还不务正业,依靠父母过活,这是最不堪的。还有一种是家里条件一般,但是现在家家都一个孩子,孩子也不是不务正业,但是就是没有大的理想,两头父母条件可以,认为花父母的钱是天经地义,这是现实社会最普遍现象。最后一种是父母条件特别好,子女依靠父母,这个还有心可原。毕竟人的能力有限,子女就是奋斗,也不一定能赶上父母。

再比如他说: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他那个年代,说无后,应该就是没有儿子。现在看,独生子女,没有儿子的家庭占一半,这不能说不孝。至于不结婚、丁克,是有点说不过去了!但人各有各的想法,也不能说这就是不孝。社会在变,思想在变,对有没有后代,已经不是很看重了!

思想家就是思想家

标签: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