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闻太师的“第三只眼”,乌尔善处理过,看懂后头皮发麻

行业 186 0

乌尔善导演的电影《封神第一部》口碑炸裂,但票房却相对疲软,上映21天后票房只有18亿,离30亿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封神》闻太师的“第三只眼”,乌尔善处理过,看懂后头皮发麻

这也要怪《封神》的宣发团队实在拉胯,在营销方面还是要学学暑期档的“黑马电影”《孤注一掷》。

其实《封神》中,有很多细节很有意思,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比如帝乙的托孤大臣、纣王的重臣闻仲闻太师,身上就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闻太师的“第三只眼”是横着的,而杨戬的第三只眼,却是竖着的。

咱们古代神话中拥有第三只眼的角色,第三只眼都是竖着的,这是规矩和传统。乌尔善导演为何要对闻太师的眼睛做处理呢?

据说剧组对此的解释,是为了让观众区分闻太师和杨戬,避免有些脑洞大开的网友臆测闻太师和杨戬有血缘关系。

如果有观众能把闻太师和杨戬当成亲戚,那么只区分两个角色第三只眼的横竖就想打消此类观众的这个念头,几乎是徒劳的。

所以剧组的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也不严谨。

其实在小说和书籍中,杨戬是没有第三只眼的。

《封神演义》中全篇没有提及杨戬有第三只眼,《西游记》中也没说杨戬有三只眼,甚至“二郎神”这个称呼,是不是指代杨戬都要两说。因为“杨二郎”的出现年代,要比杨戬的出现早几年。

但民间传说和《西游记》的评书中,杨戬就是“二郎神”,他就有三只眼。就算杨戬有“第三只眼”,那也是“竖目”,因为这符合咱们传统神话中的规矩。

电影《封神》中闻太师出现了“横目”,在咱们的神话体系中,也算是独此一家的存在。

导演乌尔善这样“魔改”,肯定是有用意的。

但正确臆测别人的想法是一件难事,笔者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解读闻太师为毛长了个“横目”。

首先是阵营不同。

闻太师是纣王重臣,一边承担着殷寿老爹“帝乙”的重托,一边还要面对殷寿昏庸无道的现实。“愚忠”是闻太师的性格,“悲凉”是闻太师的底色,失败则是闻太师的必然。

殷商以宗主强国之力伐叛乱各邦国,此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而杨戬属于西岐阵营,姬昌联合各诸侯伐纣,是为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纵攻于势,以求其时,是为阖,代表了杨戬阵营的不破不立。

横攻于计,以求其利,是为捭,代表了闻太师阵营的负隅顽抗。

纵横捭阖之间,谁是竖眼,谁是横目,自然也就区分出来了。

还有“横眼往往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用来象征异象、奇观或者邪恶。

而“竖眼”常常被视为英勇、正直和英雄气概的象征。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闻太师作为失败的一方,自然用“横目”比较合适。

其次是能力不同。

上古神话中,“四目为圣,三目为半圣”,所以杨戬、闻太师都是半人半神的厉害角色。

但即便闻太师是“半圣”,也是个文官,他的“第三只眼”主要功能是辨别忠奸,讲道理用的。杨戬则靠一身勇武闯天下,“第三只眼”的功能是战斗用的。

闻太师的“横目”经常不受自己控制,情绪激动时经常会突然开眼光芒四射吓坏一众朝臣,而杨戬的“竖眼”则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收放自如不说,还有强大的攻击力。

在《封神演义》中,杨戬和闻太师曾“对过眼力”,以太师败北为结局。

所以闻太师“横目”,看起来就不如杨戬的“竖眼”那般有攻击力,如果说杨戬的“竖眼”看起来让人畏惧,那么闻太师的“横目”,只给人一种别扭奇怪的感觉。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乌尔善深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众所周知,《封神》尽管讲的是咱们的传统神话故事,但乌尔善在开拍之前就表示,要将《封神》拍成中国版的《魔戒》,所以在音乐、建模上,都采用了好莱坞电影的那一套。

好莱坞电影中,也曾出现过“三只眼”的角色,比如漫威中的“奇异博士”,他的第三只眼,就是横着长的。

而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日本文艺圈,也经常用“横眼”来描绘有三只眼的角色,比如漫画《七龙珠》的“天津饭”,以及动画片《三目童子》中的“写乐保介”。

乌尔善的制作团队,可能也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一不小心就将闻太师的“天眼”做成横的了,结果忽略了上古神话中的规矩。

还有就是电影工业的发展,使得效果越来越逼真,以前“第三只眼”就是往演员脑门上贴个不会眨巴的假道具,如今这么干观众是不会买账的,只能用电脑特技来实现。

但“竖眼”眨巴起来不但别扭还渗人,而闻太师的“第三只眼”经常是闭目状态,经常要一开一合,索性弄成“横目”,看起来不那么瘆人,不至于吓到小朋友。杨戬的“第三只眼”常年睁着,不存在这种困扰。

综上所述,闻太师的“竖目”,是不是就有点意思了?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封神第二部》的宣发工作,别像“第一部”那么拉胯,电影都快下架了,各种热搜话题才跟上。

#图文作者打造计划##影视我来评#

标签: 闻太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