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坚守抗日阵地,后被迫北撤,加入苏联红军反攻关东军

知识 131 0
文/冯玄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虽然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撤出了东北,但是,东北仍旧有一批仁人志士坚守抗日,坚持抵抗日军在东北的殖民统治。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抗日力量,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01、东北抗联是怎么来的?

东北抗联:坚守抗日阵地,后被迫北撤,加入苏联红军反攻关东军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他的前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由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队伍共有300余名人员。独立师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告反日义勇军战士兄弟书》,号召同胞团结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34年11月,以独立师为基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一共组建了11个军,人数最多时达3万多人。其中第一军就是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而来,仍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和1个教导团。



02、日军疯狂围剿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日军对东北抗联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1940年,日军集结了整整70万兵力,计划彻底解决抗联武装。由于日军的疯狂围剿,东北抗联遭受了巨大损失。

首先是兵力上的损失。东北抗联原本有11个军,3万多人,但是在日军的疯狂打击下,东北抗联队伍被打散,人员锐减,后来竟不足2000人,而且比较分散,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配合。

其次是装备和给养的不足。东北天寒地冻,原本战士就缺衣少粮,补给严重不足。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部队只好往更偏僻、更加隐蔽的地方撤。这些地方往往也没有足够的粮食,这就使得形势非常严峻。



最后是优秀将领锐减。东北抗联之所以能组建,就是拥有像杨靖宇等一批优秀的将领,他们意志坚定,领导能力强。但是,这些人也是日军的重点围剿对象。1940年2月23日,抗联元老、第一路军军长杨靖宇壮烈牺牲。这对抗联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他之所以会牺牲,就是因为山上没有粮食,杨靖宇冒险向当地村民买食物,这期间不幸被告密,行踪就此泄露。除了杨靖宇之外,抗联还牺牲了多位高级将领,这年7月,北满省委书记张兰生、三支队政委赵敬夫等10人不幸牺牲,抗联的高级军官损失殆尽。

面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巨大损失,抗联该往何处去,就成了摆在这一时期每一位抗联人面前的最大问题。

03、被迫撤到苏联

此时,抗联仅存的几位将领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等人经过商量,决定撤往苏联境内,保存实力。经过与苏联方面的接洽,苏联答应让东北抗联撤入苏联,并提供各种帮助。

苏联之所以答应得这么爽快,也是从自身安全考虑的。1939年,日苏之间爆发了诺门坎战役,苏联元帅朱可夫指挥苏联红军完胜日本关东军。苏联为了避免自身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也需要一个缓冲带。东北抗联在这个时候提出撤入苏联境内,对苏联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苏联人是很欢迎的。

从1940年中旬开始到1941年,东北抗联的主力分批全部撤到苏联, 分两个营驻扎。A营驻扎于哈巴罗夫斯克城外75 公里的雅斯克,B营位于海参崴和沃罗斯洛夫间的密林里。这些营地森林密布,人烟稀少,十分隐蔽,很安全。在苏联境内,东北抗联得到了修整,东北抗日的火种得以保存,为日后反攻保存了势力。



04、东北抗联编入苏联红军,狠揍关东军

时间进入1945年,从九一八算起,日本占领东北已经13年,而此时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东北抗联积极准备进行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东北抗联作为中国本土的抗日武装,收复故土的时机终于来了。

在苏联方面的统一部署下,东北抗联被苏联红军改编为步兵独立八十八旅,在周保中的指挥下,配合苏军大部队,兵分三路挺进东北。和苏军相比,此时日军的战斗力大不如前。在苏军打击下,日本关东军全线崩溃。

1945年9月10日,周保中得知解放军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已进驻沈阳。周保中和他们取得联系,从此终于"找到了组织"。为了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营,解放军派遣部分将领和武装力量进入东北,成立东北局,彭真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抗联将各类档案资料移交给东北局,从此开启了另一段辉煌的历程。

作为东北抗联的元老级人物,1949年后,周保中曾任民政部长等职,1964年在北京病逝。

标签: 东北抗日联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